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街外人到深水埗,通常都是到荔枝角道以北的基隆街、鴨寮街、福華街、福榮街一帶去買東西、吃美食。
其實當深水埗碼頭仍在的時候,荔枝角道以南的北河街、醫局街、海壇街與通州街一帶,也是深水埗的中心地帶。
通州街曾經是深水埗的海岸線。
那個一九二四年開始營運的第一代深水埗碼頭,便是在北河街與通州街交界的地方,至一九七八年才搬到欽州街去。
新安縣志裏也曾有九龍半島內「深水莆」的記載。
深水埗靠岸的地方,應該是最早發展的地方。
住在深水埗的陳芊憓帶我們從鴨寮街開始,經過最熱鬧的露天市集,再走到從前是深水埗的中心,現在十室九空、不少牙籤樓將會﹙或已經﹚落成的北河街、海壇街與通州街一帶,預視深水埗的未來。
陳芊憓﹙Nate﹚是一名文藝創作的「散打王」,拍短片、拍照、編輯、從事地區文學研究、讀碩士……她從可以自立門戶搬出來便住在深水埗,至今六年。住過基隆街、大南街、巴域街,搬來搬去深水埗,因為業主加租,也因為她喜歡這裏,而這裏更成了她的研究對象。下月她將會帶人走到深水埗,就地看深水埗,也讀有關深水埗的書寫——眼下的景物與文字中的記憶交錯,遊人也許得見一個更立體的社區。
1. 鴨寮街
鴨子的家 舊物重生
與Nate早上相約在鴨寮街見面,雖然很多排檔都還未開舖,但有幾檔售賣夜冷物件的已圍滿了途人駐足觀賞。有什麼好看呢?逛慣商場的人會問。
考眼界遊戲
不過是一些舊物︰舊﹙但不是懷舊風的﹚杯碟、太陽眼鏡、某台的有線電線接收器、塑膠魚……不過一堆雜物山之內還是有寶物的。有一位嬸嬸看別人搜索了一會,然後點指一下便指出一瓶名牌化粧液。看着那些人﹙大部分是中老年男士﹚的面孔,他們似乎志在消磨時間在考自己的眼界,多於執平貨。
「深水埗攤檔最特別的是一日廿四小時,都有不同的攤檔在擺賣。」她說在農曆新年期間,「鴨記」有很多店舖及排檔關門休息,於是很多平日不在那裏擺檔的人,都在那幾天,就在排檔前的位置拉布舖地,當個幾天小販。「湊巧我正在拍一部背景是 八十年代的『微電影』,要找道具,就在那裏摷到了一部古老收音機和call機,還有記事簿。」她說鴨寮街無論是排檔或地攤,不時都有一些二手的古老攝影器材,如大大部的攝錄機,「但我真的不敢買,怕拎返屋企發現唔用得」。
還未開門的排檔後面有幾間已經開門的舖頭,如專門修理音響器材的「喇叭醫院」。「修理靚音響,很多人會在這裏買電線,平很多。」她的家人玩音響,她也懂一點點,試過拿一疊疊唱碟到那間在《無間道》出現的「Shi Shui」音響樓上舖「試機」。
記得太子近深水埗處以前有間水壺醫院、鴨寮街有喇叭醫院,附近還有從前的「街知巷聞」也介紹過的新藝城,賣傘也修傘,甚至是洗衣機醫生……深水埗除了替舊物找主人,還令破舊之物可以重獲新生。「也斯有首詩〈鴨寮街〉,描寫城市裏的人來這裏買舊物、零件等,藉此批判消費主義、物質過剩。」她說,外區人來到這裏,不免覺得為何這裏這樣髒?為何要摷垃圾?但藉着詩人眼光,如要追溯廢物源頭,不難追溯到源頭就是住在城市裏的每一個人。
你說這兒昔日可能原是鴨子的家
現在卻是人的商場零件的天堂
你想挑一張椅子充當歐洲庭園的道具
店主說一買得買全套連起所有無用的行當
——也斯《香港兩題》之一〈鴨寮街〉﹙節錄﹚
2. 通州街
臨時街市前玩遙控車
從鴨寮街,沿着北河街走,橫過荔枝角道的馬路,是足以蔓延三個街口至通州街的地攤。
走到通州街,這裏從前是深水埗的海岸線。現在的南昌邨、南昌公園從前是海。頭頂西九龍走廊,走廊天橋下是空置率長期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通州街臨時街市。Nate說,臨時街市對出的停車場及一些空地,晚上會變成玩遙控車及飛機的地方,「有時晚上無聊會走來看人玩遙控車,看完會到附近營業到凌晨兩點的士多買那些『串燒魷魚』吃」。生活上的小情小趣,都是街坊才會意的。
露宿者搭屋 「住得有尊嚴」
臨時街市面向南昌邨的一邊是一行長長的由露宿者搭建的「家」,每個搭建出來的住處都有各自的形態,似是理想居住——這可能與當天有久未露面的太陽出現有關。「其實他們的住處還可以。看他們有地方在晾曬衣物,被舖也乾爽。」Nate不諱言起初經過露宿者的戶外住處時有一種奇觀感,但這卻令她思考何謂「住得有尊嚴」︰「為何一定要逼路宿的人住在垃圾站上的宿舍呢?」
3. 重建
考驗銀碼涵蓋力?
我們行到了海壇街、通州街。Nate 說,最近她拍攝一段有關深水埗重建的短片認識了一些附近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通州街246號的地舖與閣樓,曾是李太和丈夫在這裏經營五金店和住處。直至十多年前丈夫去世。這裏屬於市建局深水埗十九個重建項目之一的「深水埗海壇街 / 桂林街及北河街發展計劃」。現在整幢大廈只餘她一戶在居住,樓上樓下的鄰居都收了賠償搬走了。「我不是釘子戶,我只是想較公平的與市建局傾,只不過是想『舖換舖』……」李太說了很多關於她與市建局之間的「抗爭」,羅列了一堆文件給我看,看見我沒有太大反應便說︰「不好意思,悶親你。」其實並非她的遭遇叫我沉悶,而是所謂「重建」。看着別人的家園、社區裏的人際網絡關係、生活體驗,這些原本難以衡量都給因為「重建」而給人套上「價錢」來衡量,被「買起」然後消失。
樓未收完 賣樓青年湧現
「以前舖頭出面便是海。我們看着天橋興建。起西九龍走廊時,那些貨車、工人經常過來買東西,買水磨砂紙,一疊一百張,他們幾百張的賣,用來磨平走廊的石圍欄……」李太說,以前街坊個個叫她老闆娘,說她可以「五蚊買兩餐餸」,「五蚊係誇張,不過十幾廿蚊賣兩餐仲得,因為深水埗買嘢平。」只是,這個「買嘢平」的深水埗,當那些靠着自家舖、平租舖、地攤所以能向街坊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與服務的店舖,一間又一間隨着「重建」而要收檔時,曾經替整個社會保守着合理價錢的食物、住處,甚至是一系列「XX醫院」的地方,不知道能撐到何時?
幾年前經過收樓收得七七八八不少地舖都貼了市建局告示的海壇街,今天多處成了圍上綠色市建局圍板的工地,又或是快將落成的牙籤樓。北河街交界處都幾個一堆的站着穿西服套裝的賣樓青年。
4. 為群公寓
回憶裏的中上酒店
走到海壇街的盡處,看到界限街與南昌街交界有一幢空置多年的五層高唐樓,每層牆身白底紅字的漆髹「冷熱水喉 忠誠招待」、「新型梗房 清靜雅潔」以及大剌剌的寫着「為群公寓」。經過這裏的人大多會對這幢特別的建築和「公寓」這名堂感到好奇。據說因業權問題,公寓丟空在這裏還未發展。
在網上查到原來東區區議員林翠蓮原來七歲以前都是這裏的住客。「我在一九六六年至七三年都住在這裏。這裏以前是樓下三層是『公寓』,最頂兩層是板間房。我們等上公屋,所以當時一家八口住在這裏。記得那個公用廁所比我們的房還要大,人人都在裏面洗衫。那裏有幾家人的屋企是工場,造皮革等等。」她說可能當時年紀小,又不覺得那裏品流複雜,「其實那裏很企理、光猛,樓梯都是鋪磚的,望出去便是海,還未有天橋和馬路。在那年代來說,可能是中上的酒店。」近年來每次經過這裏,她都會替兒時舊居拍個照,「因為唔知佢幾時會拆嘛」。
「同話深水埗展覽」導賞團
日期﹕四月六日及十三日
時間﹕下午一時半至三時半
費用﹕五十元
查詢︰28506678(城市日記)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及陳芊憓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其實當深水埗碼頭仍在的時候,荔枝角道以南的北河街、醫局街、海壇街與通州街一帶,也是深水埗的中心地帶。
通州街曾經是深水埗的海岸線。
那個一九二四年開始營運的第一代深水埗碼頭,便是在北河街與通州街交界的地方,至一九七八年才搬到欽州街去。
新安縣志裏也曾有九龍半島內「深水莆」的記載。
深水埗靠岸的地方,應該是最早發展的地方。
住在深水埗的陳芊憓帶我們從鴨寮街開始,經過最熱鬧的露天市集,再走到從前是深水埗的中心,現在十室九空、不少牙籤樓將會﹙或已經﹚落成的北河街、海壇街與通州街一帶,預視深水埗的未來。
陳芊憓﹙Nate﹚是一名文藝創作的「散打王」,拍短片、拍照、編輯、從事地區文學研究、讀碩士……她從可以自立門戶搬出來便住在深水埗,至今六年。住過基隆街、大南街、巴域街,搬來搬去深水埗,因為業主加租,也因為她喜歡這裏,而這裏更成了她的研究對象。下月她將會帶人走到深水埗,就地看深水埗,也讀有關深水埗的書寫——眼下的景物與文字中的記憶交錯,遊人也許得見一個更立體的社區。
1. 鴨寮街
鴨子的家 舊物重生
與Nate早上相約在鴨寮街見面,雖然很多排檔都還未開舖,但有幾檔售賣夜冷物件的已圍滿了途人駐足觀賞。有什麼好看呢?逛慣商場的人會問。
考眼界遊戲
不過是一些舊物︰舊﹙但不是懷舊風的﹚杯碟、太陽眼鏡、某台的有線電線接收器、塑膠魚……不過一堆雜物山之內還是有寶物的。有一位嬸嬸看別人搜索了一會,然後點指一下便指出一瓶名牌化粧液。看着那些人﹙大部分是中老年男士﹚的面孔,他們似乎志在消磨時間在考自己的眼界,多於執平貨。
「深水埗攤檔最特別的是一日廿四小時,都有不同的攤檔在擺賣。」她說在農曆新年期間,「鴨記」有很多店舖及排檔關門休息,於是很多平日不在那裏擺檔的人,都在那幾天,就在排檔前的位置拉布舖地,當個幾天小販。「湊巧我正在拍一部背景是 八十年代的『微電影』,要找道具,就在那裏摷到了一部古老收音機和call機,還有記事簿。」她說鴨寮街無論是排檔或地攤,不時都有一些二手的古老攝影器材,如大大部的攝錄機,「但我真的不敢買,怕拎返屋企發現唔用得」。
還未開門的排檔後面有幾間已經開門的舖頭,如專門修理音響器材的「喇叭醫院」。「修理靚音響,很多人會在這裏買電線,平很多。」她的家人玩音響,她也懂一點點,試過拿一疊疊唱碟到那間在《無間道》出現的「Shi Shui」音響樓上舖「試機」。
記得太子近深水埗處以前有間水壺醫院、鴨寮街有喇叭醫院,附近還有從前的「街知巷聞」也介紹過的新藝城,賣傘也修傘,甚至是洗衣機醫生……深水埗除了替舊物找主人,還令破舊之物可以重獲新生。「也斯有首詩〈鴨寮街〉,描寫城市裏的人來這裏買舊物、零件等,藉此批判消費主義、物質過剩。」她說,外區人來到這裏,不免覺得為何這裏這樣髒?為何要摷垃圾?但藉着詩人眼光,如要追溯廢物源頭,不難追溯到源頭就是住在城市裏的每一個人。
你說這兒昔日可能原是鴨子的家
現在卻是人的商場零件的天堂
你想挑一張椅子充當歐洲庭園的道具
店主說一買得買全套連起所有無用的行當
——也斯《香港兩題》之一〈鴨寮街〉﹙節錄﹚
2. 通州街
臨時街市前玩遙控車
從鴨寮街,沿着北河街走,橫過荔枝角道的馬路,是足以蔓延三個街口至通州街的地攤。
走到通州街,這裏從前是深水埗的海岸線。現在的南昌邨、南昌公園從前是海。頭頂西九龍走廊,走廊天橋下是空置率長期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通州街臨時街市。Nate說,臨時街市對出的停車場及一些空地,晚上會變成玩遙控車及飛機的地方,「有時晚上無聊會走來看人玩遙控車,看完會到附近營業到凌晨兩點的士多買那些『串燒魷魚』吃」。生活上的小情小趣,都是街坊才會意的。
露宿者搭屋 「住得有尊嚴」
臨時街市面向南昌邨的一邊是一行長長的由露宿者搭建的「家」,每個搭建出來的住處都有各自的形態,似是理想居住——這可能與當天有久未露面的太陽出現有關。「其實他們的住處還可以。看他們有地方在晾曬衣物,被舖也乾爽。」Nate不諱言起初經過露宿者的戶外住處時有一種奇觀感,但這卻令她思考何謂「住得有尊嚴」︰「為何一定要逼路宿的人住在垃圾站上的宿舍呢?」
3. 重建
考驗銀碼涵蓋力?
我們行到了海壇街、通州街。Nate 說,最近她拍攝一段有關深水埗重建的短片認識了一些附近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通州街246號的地舖與閣樓,曾是李太和丈夫在這裏經營五金店和住處。直至十多年前丈夫去世。這裏屬於市建局深水埗十九個重建項目之一的「深水埗海壇街 / 桂林街及北河街發展計劃」。現在整幢大廈只餘她一戶在居住,樓上樓下的鄰居都收了賠償搬走了。「我不是釘子戶,我只是想較公平的與市建局傾,只不過是想『舖換舖』……」李太說了很多關於她與市建局之間的「抗爭」,羅列了一堆文件給我看,看見我沒有太大反應便說︰「不好意思,悶親你。」其實並非她的遭遇叫我沉悶,而是所謂「重建」。看着別人的家園、社區裏的人際網絡關係、生活體驗,這些原本難以衡量都給因為「重建」而給人套上「價錢」來衡量,被「買起」然後消失。
樓未收完 賣樓青年湧現
「以前舖頭出面便是海。我們看着天橋興建。起西九龍走廊時,那些貨車、工人經常過來買東西,買水磨砂紙,一疊一百張,他們幾百張的賣,用來磨平走廊的石圍欄……」李太說,以前街坊個個叫她老闆娘,說她可以「五蚊買兩餐餸」,「五蚊係誇張,不過十幾廿蚊賣兩餐仲得,因為深水埗買嘢平。」只是,這個「買嘢平」的深水埗,當那些靠着自家舖、平租舖、地攤所以能向街坊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與服務的店舖,一間又一間隨着「重建」而要收檔時,曾經替整個社會保守着合理價錢的食物、住處,甚至是一系列「XX醫院」的地方,不知道能撐到何時?
幾年前經過收樓收得七七八八不少地舖都貼了市建局告示的海壇街,今天多處成了圍上綠色市建局圍板的工地,又或是快將落成的牙籤樓。北河街交界處都幾個一堆的站着穿西服套裝的賣樓青年。
4. 為群公寓
回憶裏的中上酒店
走到海壇街的盡處,看到界限街與南昌街交界有一幢空置多年的五層高唐樓,每層牆身白底紅字的漆髹「冷熱水喉 忠誠招待」、「新型梗房 清靜雅潔」以及大剌剌的寫着「為群公寓」。經過這裏的人大多會對這幢特別的建築和「公寓」這名堂感到好奇。據說因業權問題,公寓丟空在這裏還未發展。
在網上查到原來東區區議員林翠蓮原來七歲以前都是這裏的住客。「我在一九六六年至七三年都住在這裏。這裏以前是樓下三層是『公寓』,最頂兩層是板間房。我們等上公屋,所以當時一家八口住在這裏。記得那個公用廁所比我們的房還要大,人人都在裏面洗衫。那裏有幾家人的屋企是工場,造皮革等等。」她說可能當時年紀小,又不覺得那裏品流複雜,「其實那裏很企理、光猛,樓梯都是鋪磚的,望出去便是海,還未有天橋和馬路。在那年代來說,可能是中上的酒店。」近年來每次經過這裏,她都會替兒時舊居拍個照,「因為唔知佢幾時會拆嘛」。
「同話深水埗展覽」導賞團
日期﹕四月六日及十三日
時間﹕下午一時半至三時半
費用﹕五十元
查詢︰28506678(城市日記)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及陳芊憓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