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航搜救協調一團糟 國際社會應亡羊補牢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23日 06:35
2014年03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馬航MH370客機失蹤超過兩星期,迄今仍是謎團重重,唯一能肯定的,是搜救行動一團糟,各國之間欠缺協調,導致搜救延宕、坐失時機。汲取今次教訓,國際社會應亡羊補牢,認真反思如何加強協作應對大型災難的救援;在搜尋客機下落和查明真相的工作上,中國必須積極參與,查究責任,以向失蹤國民家屬和全國國民交代。


暴露各國把關不力

軍事猜忌妨礙搜救

對於馬航失蹤一事,馬來西亞當局無論在消息發放還是協調搜救等方面,缺失甚多,應當受到批評,然而馬來西亞本來就缺乏處理複雜空難調查和搜救的經驗,國力有限,與其聚焦於一個國家處理這場危機好不好,倒不如認真反思,為何各國未能好好協調搜救行動、為何國際社會和東盟等地區組織沒有好好發揮支援的角色,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今次馬航失蹤,暴露了很多存在已久、卻被各國所忽略的國際協作問題。舉其大者,包括:


(1) 有人能夠輕易持盜竊得來的護照登機,暴露不少國家缺乏認真合作把關的意識,就算國際刑警設立再多的數據庫也是徒然——儘管國際刑警建立了報失證件資料庫供各國翻查,可是若非今次馬航出事,外界根本就鮮有人知道,原來只有美國、法國、英國、瑞士和阿聯酋等少數國家,有認真運用國際刑警的數據庫查閱核對護照。


(2)有關通報事故和統籌搜救等工作,所謂「國際合作」也同樣漏洞百出——雖然國際民航組織對應該由誰負責主導和參與空難調查,有着明確規定,例如今次馬航失蹤事故由於在國際水域發生,負責主導調查的就應當是遇難飛機註冊國(即馬來西亞),可是國與國之間的猜忌,卻明顯妨礙了聯合搜救的效率。


例如越南官員便指控,大馬當局在馬航失蹤後足足5天,都沒有將他們的搜索進度詳情告知越方。泰國空軍更在馬航失蹤10天後才公布雷達數據,表示事發當日有一架客機朝馬航應飛航線相反的方向飛去。對於為何拖延這麼久才公開資料,泰方的答覆,竟是馬來西亞方面「之前並未特別要求泰方分享雷達信息」。根據印度傳媒的報道,印度政府為了防止中國以搜索馬航客機為「藉口」在安達曼群島「窺探」,還拒絕北京提出讓4艘軍艦進入該海域搜索的請求。一些國家私心重重,即使先後有多達26國響應協助,但是,搜救行動如一盤散沙,事倍而功半。


其實泰國、美國、印尼、新加坡等國每年都有在東南亞舉行「金色眼鏡蛇」聯合軍演,當中包括人道主義救援演練,中國自2002年起亦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其中,然而有評論質疑,搜救合作一直以來並未得到認真的重視。今次馬航失蹤,更突顯區內根本缺乏有效的搜救協調。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唐甯思(Nicholas Thomas)便指出,儘管東盟各國經常高談合作,但實際仍是各自為政。


東盟未統籌支援

借鑑海嘯協作亡羊補牢

作為東南亞最重要亦是最強大的地區組織,東盟在今次搜索馬航客機上,理應扮演積極角色。東盟一直有定期舉行部長級會議和首腦峰會,讓成員國就地區安全事務加強合作。2010年,東盟外長曾發表宣言,提出聯合搜救遇險船隻,鼓勵各成員國設立相關辦公室,共享資訊並協助救援遇險船隻。此外,東盟近年還成立了一支「東盟——緊急事件快速評估團隊」(ASEAN-ERAT),其一大目標就是「回應災難,確保在發生重大災難後,能迅速合力調配東盟資源到相關成員國」。可是馬航失蹤逾兩周,外界幾乎看不到東盟提供了多少的支援幫忙,更遑論協助統籌。


汲取馬航失蹤的教訓,無論是東盟各國還是國際社會,都必須認真正視如何加強跨國協調搜救工作。2004年南亞海嘯後國際社會亡羊補牢,是值得借鑑的好例子。為了減輕天災的破壞和衝擊,聯合國2005年於日本神戶召開會議,加緊推動「國際早期預警計劃」(IEWP),包括建立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配合由美國牽頭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加強防範海嘯災禍;國際社會能在南亞海嘯後加強協調合作,今次卻未能在應對跨國空中災難事故,顯示同樣協作,使人遺憾。


目前的情况是,就算最終真的在南印度洋海域發現了失蹤馬航客機殘骸、確認了客機的下落,往後還有很多善後工作需要跨國協作跟進,諸如打撈黑盒、調查禍因和追究責任等。由於機上大多數乘客都來自中國,北京當局絕不能容許任何人利用跨國協作上的漏洞鑽空子推卸責任,否則難以給全國民眾一個交代。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