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喜華﹕積穀防饑 還是投資未來?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22日 21:35
2014年03月2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財政司長委任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早前發表報告,預算隨着本港勞動人口減少,本地實質生產總值增長減少,加上人口老化,倘若維持現有公共服務水平,未來十數年內本港會出現結構性財赤。作為政府的大掌櫃,強調量入為出、審慎理財實無可厚非,但面對新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當局理財哲學似乎仍未趕上社會形勢,更似乎誇大本港財政的挑戰。


收入推算方式守舊

未有考慮多項變數

工作小組預測本港未來由於人口老化,加上勞動人口減少,因此預測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僅2.8%。但單看過去30年,本港經濟產業已由低技術、高勞動密集的經濟活動(如製造業),轉型至高技術、低勞動密集的經濟活動(如金融業),縱使勞動人口沒有大增,但生產總值仍能保持可觀增長。再者,說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必然導致未來就業人口下降也是過於簡單的推算,因為假如政府積極透過人口政策的調整,例如延長退休年齡、鼓勵生育等,亦可增加勞動人口。


將人口老化妖魔化

忽視銀髮市場機遇

在政府眼中,人口老化儼如龐大醫療和社福開支的代名詞——長者人口愈多,社會負擔便愈大。政府將人口老化妖魔化,似乎長者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未來步入長者階段的市民,人均教育水平將愈來愈高、其財政狀况也會較現時長者群有所改善,而他們也相對注重個人保健,因此,說人口老化必然引致醫療福利等開支大幅攀升,是以偏概全。他們是龐大的「銀髮市場」,有極大消費潛力;因此,人口老化不一定增加公共開支,增加財政負擔,反而會成為經濟持續發展及促進政府收入增長的新動力。


未來基金

反映理財思維退縮

工作小組其中一項建議是將部分盈餘撥入「未來基金」,以作不時之需。但事實是,將部分儲備抽出設立「未來基金」,變成了財爺限制未來開支增長的「掩眼法」。值得指出的是,預計經濟發展出現樽頸,保守退縮的做法可以是積穀防饑(Save for the future),將各項收入搬進各項基金,肆意壓縮公共開支,棄用豐厚財政儲備,託辭以備未來使用;但進取的理財思維,應是積極發展經濟,投資未來(Invest for the future),善用豐厚儲備着力開拓商機及經濟產業,以創造更大的財富。


在人口結構轉變下,醫療及社會福利開支無可避免不斷增加,惟教育及基建等日後開支不一定同時大幅增加;再者,若以具發展視野而言,教育及基建應視作為對社會未來的投資,有助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具備龐大經濟效益,對全社會而言亦屬社會投資。財爺製造財赤恐慌藉以壓縮開支增長,實屬不妥。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