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呂大樂﹕事先張揚結局的劇本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21日 06:35
2014年03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所謂香港是一本不容易看得懂的書,果然是有點道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面如此,政治就更為明顯。


本以為泛民對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到滬考察一事,會直截了當的說不,就此把事情畫上句號。豈料泛民中的不同政黨、議員竟「扭扭擰擰」,欲拒還迎,自以為在討價還價,在市民大眾面前一顯其堅持和執著,可是實質上卻將自身的弱點盡露於對手面前之餘,同時也無法討好他們以為可以爭取的群眾。如此這般的擾攘好幾天,真的不知所為何事。


中央擺出一種友善態度,邀請全體——包括那些不再獲發回鄉證的議員——立法會議員到上海訪問、考察,怎可能只是一項聯誼、交流活動呢?究竟是統戰?是公關騷?其實都不重要;政治就是政治,說得太清楚便沒有意思。再者,連平民百姓也會看得出它存在一套潛議題,假如雙方假裝若無其事,在過程之中或者尚可嘗試秘密交換意見,打個招呼(國共之間,時有發生),如今「畫公仔畫出腸」,其實已沒有什麼意思。而好好醜醜的繼續演下去,整個劇本剩下的部分,就只有中央已經釋出善意(例如已接受部分條件),但泛民卻不領情的劇情;為何泛民各路人馬會有意參與演出,實在耐人尋味。而一如所料,劇情發展至四分之一左右,泛民終於想起自己不應太過客氣。於是眾議員一臉嚴肅的開出什麼見面條件,更明顯的將「畫公仔畫出腸」,把政治的部分搬到台前。可是,實質上,這並未有給北京更大壓力,反而讓後者更易找到下台階:回應了泛民的條件之後,若仍然未能促成上海考察,責任也就不在他們的身上了。而泛民那種所謂堅持、執著,亦完全未能說服在旁觀察的市民。


泛民的處境是尷尬的

泛民的處境是尷尬的。他們既想談,又不敢談——皆因無論哪一幫率先積極回應,嘗試跟北京談判,均會被其他泛民所孤立,將他們打為妥協派,乘機掏空其政治支持。而這次上海考察之約,正好暴露了泛民政黨、議員的內在矛盾,人人「你眼望我眼」,希望有人牽頭,而在得到掩護之後,便可「跟大隊」參與議價。但在未獲掩護之前,便唯有裝胸作勢,以求保持一個所謂的泛民形象,繼續藏身於大隊之中,安全至上。例如近年一直靠高叫價、提大原則來迴避應否談判和是否談判的問題的公民黨,今回竟表示會考慮一下,實在無法貫徹其一向的做法,難以自圓其說。理應態度強硬,堅持少講廢話的公民黨,應該從第一天開始便擺硬,可是今次反而猶豫起來,可謂露了半張底牌。至於近月口頭上一反常態地強硬的民協,他們如何強硬到底,手口並用,很多旁觀者拭目以待。至於民主黨,則基於上次政改的經驗,更加步步為營。在這樣的一種政治估量之下,當泛民走在一起時,耍出來的都是虛招。這是一件頗為諷刺的事情。


不過,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泛民的處境的確尷尬——在今回政改這個大課題上,他們最終在議會裏有投票左右結果的角色,但對如何議定方案、提出反建議、怎樣談判、應否妥協等問題,卻並非真正最有政治能量去操盤的政治力量。雖然至今在整個爭取民主的政治動員圈子裏,仍未有發展出一個公認的聚集意見平台,但在道德平面上,「佔領中環」多多少少已扮演了那個角色。將來通過「佔領中環」所達成的政改方案可能亦會受到圈內的批評和挑戰(相信這差不多是無可避免的結果),但現在真的很難想像,泛民作為一個集體或個別泛民政黨、議員,可以繞過它而另行提出一個具備正當性的和有足夠支持的方案。事情發展至今,「佔領中環」已成為了聚焦的政治機制;因此,在某個意義上,泛民的操盤能力是有所削弱的——如何決定最終投票意向,已不再完全是泛民彼此協議或個別政黨的內部決定。這樣的一種發展情况並無好壞的問題;我感興趣的是政治生態環境及政治行為的邏輯的轉變。


不敢跑得很前 也不想落後於大勢

在短期之內,無論個別泛民政黨、議員私底下有何想法,他們的態度只可(在形象上的意思)硬而不可軟(湯家驊是例外,但很難想像他會被推舉成為旗手)。這種硬不一定是實質的(例如真的發動群眾起來行動),而是在姿態上必須如此。最簡單和直接的說,在「佔領中環」尚未商議出一個框框出來之前,泛民就一定不會有很明確的立場,既不敢跑得很前,也不想落後於大勢;間中在姿勢上硬一下,是相對而言頗易處理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要軟的話,就需要某種圈內的共識,起碼是彼此之間心照不宣,容許某一幫放出談判信號,而不會乘機攻擊。但以目前泛民的內部關係及個別政治組織的操作方式,基本上不利於上述局面的形成。而在這樣的狀態底下,泛民只會繼續是一個「不一定很情願走在一起但又誰都不想離隊」的組合。


理論上,在政治手段上應該是硬是軟,乃基於政治實力的條件和對政治形勢的估計。如果只是「二仔底」,耍硬只可以是虛招,期望對手受嚇,毋須將底牌翻出,便大功告成。若果實力雄厚,則不妨一決高低,來個了斷。這是對實力與形勢的評估,而不是一個道德勇氣的問題。


不過,在現實之中,更常見的是迴避上述對實力與形勢的評估,而繼續在媒體上玩一個形象的遊戲。在形象與姿態上,一如前面所說,泛民只有耍硬的選擇。正因為這樣,上海之行無論以哪種形式發展下去,基本上都注定是不歡而散的,所以不值得各方人士太過認真對待。


各界對此何必太過認真

可以想像,劇情繼續發展下去,一是泛民覺得民情模稜兩可,為求自保,不斷提出更多及更嚴的條件,最終將整件事情拉倒。這樣的劇情其實對北京最有利,事關已經讓步,而對方不領情,問題不在他們那一方。另一個可能是泛民發現市民覺得北京已釋出善意,如果冷面對待,恐有損形象,所以勉強成行。但正式開始後,如果氣氛太過良好,言談甚歡,則恐怕會被視為中央統戰成功,會給激進一翼批評。所以,見面和會談過後,泛民一定要表示對方反應未如理想,大失所望,才能夠完成整個劇本的各個分場。我想說的是,無論如何,這樣的安排都不會令雙方叫好,而且取得成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各界對此又何必太過認真呢?這樣的一個事先張揚的結局的劇本,還有演下去的必要嗎?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主席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