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由前任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發起的論政團體「香港2020」,公布初步政改方案(下稱2020方案),有關2017年普選特首選舉辦法,按提名委員會的框架,就提委會的組成與提名程序,提出建議,要旨尋求打破不合理限制,讓市民有真正選擇。這個方案,放在激進泛民派與保守建制派的尺度檢視,或許都會備受批評,不過,政改諮詢臨近後期,泛民與中央、建制派立場南轅北轍,對話空間閉塞之際,2020方案可貴之處有兩點:(1)實事求是,按中央劃定的框架,爭取真普選;(2)設定議題和開拓空間,推進政改的討論。
2020方案增民主成分
提委會格局基本不變
2020方案建議,提委會參照選舉委員會,人數增加至1400名,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界別人數各為300名,保持不變,第四界別除了原有立法會議員、鄉議局、港區人大代表和港區政協委員之外,原本由區議員互選代表成為選委(即是提名委員)的安排取消,代之以分區提名委員,由現時18個區議會選區分區選出,人數按該區人口佔全港總人口比例分配,共317名,即是第四界別委員共500名。至於提委會的提名程序,2020方案建議合資格人士只要取得最少十分之一委員(140人)支持,就可獲提委會提名成為候選人,另外,建議每名提委只能提名1人,每名候選人提名人數上限是提委會總人數25%(350人)。
2020方案的建議,就提委會組成,並未出現翻天覆地變化,按過去歷次選舉特首的經驗,中央對提委會的控制,仍然很充分。分區提名委員使第四界別多了200人,他們由18區直選產生,可以增加提委會的民主成分,也強化了提委會的認受性。至於方案建議降低提名門檻,只要得到最少140名提委支持,就可獲提委會提名,這個建議,明顯針對「機構提名」及以「全票制」體現「集體意志」的設計;另外,建議限制提委只能提名1人和候選人的提名人數上限,使候選人最多有10人,最少是4人(以每名候選人都獲得350名提委提名計算)。
總的而言,2020方案建議,放在公平標尺檢視,與真正的普及而平等仍有一段距離,因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依舊向保守勢力傾斜,中央對提委會的控制仍然牢固;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的建議操作性高,包括分區提名委員的選舉,以本港辦理地區選舉的經驗,可以說絕無難度。不過,即使如此,按目前社會的氛圍,2020方案極可能受到激進者與保守者夾擊,陷身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的處境。
激進泛民中人,迄今對公民提名寸步不讓,2020方案雖然有直選317名分區提名委員,使提委會增加了民主成分,不過,預料激進泛民中人不會收貨,2020方案就此會遭到批評指摘。另外,建制派保守者當然看出2020方案要繞過機構提名,特別是那些聲言「中央要百分百安全系數」的人,一定會知道按方案建議,被認為不愛國愛港、與中央對抗的人,有可能獲提名成為特首候選人;若他們的演繹符合中央精神,而中央對這樣的特首候選人矢志封殺,則2020方案就會遭到鞭撻。
撇開政治光譜兩極的少數人物,不宜忽視2020方案顯露的務實精神,我們相信這個也是中間大多數的取態。堅持民主理念,叫高價,在政改這類政治議題,一點也不困難;同樣地,堅持全面封殺泛民中人成為候選人,按內地就政治取態寧左勿右的慣性,做起來也無難度。但是,這兩種取態,肯定無助於推進政改討論,更遑論可以達至最大公約數,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
中央泛民都要懂得妥協
政改才有推進討論空間
政改討論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認為中央(包括建制派)與泛民都要後退一步,讓出空間,探討可以怎樣繼續商討下去,首先取態務實,願意妥協,才有可能實質商討,尋求下一階段的妥協。從這個角度檢視2020方案,完全體現了現階段需要創造空間、進而尋求相互妥協的可能。
對泛民陣營而言,要認識清楚提名方式並非最重要,即使在中央認定的提名委員會框架,也可以設計出無不合理限制的特首普選方案,2020方案並非十全十美,但是它提供了一個討論架構,讓各方就普選安排作實質討論,而非停留在擺政治姿態的時空。我們認為,今次政改,泛民只要爭取到一個無不合理限制、無不合理篩選的普選方案,就算達至階段性成果。就是說,只要達至一個有真正選擇的普選方案,則其他枝節日後再尋求改善。
至於中央也要認識清楚,妥協必須在互動下形成,一隻手掌拍不響,若只求泛民妥協,中央企硬,無異於要泛民投降,不可能成功。中央要認識清楚,若堅持不合理篩選,全面封殺泛民中人成為特首候選人,則今次政改極可能失敗。因此,中央應該釋出一些信息,讓社會和市民知道有哪些空間可以探討,這樣的互動和商討才有意義和價值,否則是浪費時間。擺在眼前的2020方案,中央和建制派怎樣回應,可以讓社會和市民知道是否一切都「無得傾」。現在,球在中央一方,市民期望看到善意的回應。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2020方案增民主成分
提委會格局基本不變
2020方案建議,提委會參照選舉委員會,人數增加至1400名,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界別人數各為300名,保持不變,第四界別除了原有立法會議員、鄉議局、港區人大代表和港區政協委員之外,原本由區議員互選代表成為選委(即是提名委員)的安排取消,代之以分區提名委員,由現時18個區議會選區分區選出,人數按該區人口佔全港總人口比例分配,共317名,即是第四界別委員共500名。至於提委會的提名程序,2020方案建議合資格人士只要取得最少十分之一委員(140人)支持,就可獲提委會提名成為候選人,另外,建議每名提委只能提名1人,每名候選人提名人數上限是提委會總人數25%(350人)。
2020方案的建議,就提委會組成,並未出現翻天覆地變化,按過去歷次選舉特首的經驗,中央對提委會的控制,仍然很充分。分區提名委員使第四界別多了200人,他們由18區直選產生,可以增加提委會的民主成分,也強化了提委會的認受性。至於方案建議降低提名門檻,只要得到最少140名提委支持,就可獲提委會提名,這個建議,明顯針對「機構提名」及以「全票制」體現「集體意志」的設計;另外,建議限制提委只能提名1人和候選人的提名人數上限,使候選人最多有10人,最少是4人(以每名候選人都獲得350名提委提名計算)。
總的而言,2020方案建議,放在公平標尺檢視,與真正的普及而平等仍有一段距離,因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依舊向保守勢力傾斜,中央對提委會的控制仍然牢固;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的建議操作性高,包括分區提名委員的選舉,以本港辦理地區選舉的經驗,可以說絕無難度。不過,即使如此,按目前社會的氛圍,2020方案極可能受到激進者與保守者夾擊,陷身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的處境。
激進泛民中人,迄今對公民提名寸步不讓,2020方案雖然有直選317名分區提名委員,使提委會增加了民主成分,不過,預料激進泛民中人不會收貨,2020方案就此會遭到批評指摘。另外,建制派保守者當然看出2020方案要繞過機構提名,特別是那些聲言「中央要百分百安全系數」的人,一定會知道按方案建議,被認為不愛國愛港、與中央對抗的人,有可能獲提名成為特首候選人;若他們的演繹符合中央精神,而中央對這樣的特首候選人矢志封殺,則2020方案就會遭到鞭撻。
撇開政治光譜兩極的少數人物,不宜忽視2020方案顯露的務實精神,我們相信這個也是中間大多數的取態。堅持民主理念,叫高價,在政改這類政治議題,一點也不困難;同樣地,堅持全面封殺泛民中人成為候選人,按內地就政治取態寧左勿右的慣性,做起來也無難度。但是,這兩種取態,肯定無助於推進政改討論,更遑論可以達至最大公約數,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
中央泛民都要懂得妥協
政改才有推進討論空間
政改討論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認為中央(包括建制派)與泛民都要後退一步,讓出空間,探討可以怎樣繼續商討下去,首先取態務實,願意妥協,才有可能實質商討,尋求下一階段的妥協。從這個角度檢視2020方案,完全體現了現階段需要創造空間、進而尋求相互妥協的可能。
對泛民陣營而言,要認識清楚提名方式並非最重要,即使在中央認定的提名委員會框架,也可以設計出無不合理限制的特首普選方案,2020方案並非十全十美,但是它提供了一個討論架構,讓各方就普選安排作實質討論,而非停留在擺政治姿態的時空。我們認為,今次政改,泛民只要爭取到一個無不合理限制、無不合理篩選的普選方案,就算達至階段性成果。就是說,只要達至一個有真正選擇的普選方案,則其他枝節日後再尋求改善。
至於中央也要認識清楚,妥協必須在互動下形成,一隻手掌拍不響,若只求泛民妥協,中央企硬,無異於要泛民投降,不可能成功。中央要認識清楚,若堅持不合理篩選,全面封殺泛民中人成為特首候選人,則今次政改極可能失敗。因此,中央應該釋出一些信息,讓社會和市民知道有哪些空間可以探討,這樣的互動和商討才有意義和價值,否則是浪費時間。擺在眼前的2020方案,中央和建制派怎樣回應,可以讓社會和市民知道是否一切都「無得傾」。現在,球在中央一方,市民期望看到善意的回應。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