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莊勤﹕再談民調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20日 06:35
2014年03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前一段時間拙文〈沉默的螺旋〉中提及有關現時兩間大學的民意研究褶N調查計劃中有關特首、主要官員及政治人物的民調評分方式可能並不能真實反映民情,引起了社會一陣子的廣泛討論。我在前文中提出兩點:(一)50分作為合格分在一般人當中有重要的意義;(二)平均分的計算受不正常部分極端高或低的給分影響最後計算所得的平均分。


我在報章看到最近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3月11日公布特首評分時同時公布了受訪者分別給予合格50分以上及不合格50分以下的人數,公布的數據印證了我在拙文〈沉默的螺旋〉中所提出可能出現的極端高分或極端低分扭曲或影響整體平均分數這一論點。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這次特首評分是47.5分;但這次前所未有額外公布的數字顯示998個受訪者中給予特首50分以上的有615人,給予不合格50分以下的有383人(引述3月15日《星島日報》報道,很遺憾我沒有軟體開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網站上的原件)。換句話說,給予合格分數的人數是佔總受訪人數的61.8%,給予不合格分數的人數佔總受訪人數的38.2%。這樣的結果與多年來兩大民研謗桴鷚c定期公布以平均分均多數低於50分所顯示的民情相去甚遠。從這次難得額外公布的數字看,這次調查中有91個極端不喜歡特首梁振英先生的人給了特首0分,極端喜歡他給他100分的有29人。單從這些數字已可以看出,整體平均分受這些極端分數影響的情况非常明顯,究竟這樣的以平均分來評分是否能充分反映真實民情?如果不能,這樣的以平均分來對被評目標人物評分是否還有價值?


平均分能否反映真實民情?

一直以來,對兩間大學的評分式民調結果公布,不論報章或一般市民都以50分為重要指標。現在面對質疑,港大民意計劃鍾庭耀先生卻說將50分視作正面評分,會令資料不平衡(3月16日《明報》),那什麼分才算是正面評分?定什麼才令資料平衡?作為普通人,我不懂這些平衡數,我只知道50分是合格分,我看事實,事實是經計算的是全體受訪者給梁振英先生平均分是47.5分,低於50分;但事實也是實際給予梁振英先生高過50分的人數佔受訪者的61.8%,這樣的大幅差距的落差,竟然與我在拙文〈沉默的螺旋〉中的其中一個大膽假設不謀而合。這說明了平均分評分雖然是中性中立、但在反映民意上並不可靠。


港大民意計劃掌握了原始受訪者給分分佈的資料在過去一直不公布,現在公布了,面對港大民意計劃民調給的不合格評分誤導了根本有超過61%的受訪者給合格50分以上分數的質詢,鍾庭耀先生說50分代表中間數字,並不代表合格;鍾先生說根據統計學原理,50分只是一個中性分數,任何將50分定為合格的分析並不正確(3月16日《新報》)。作為一個不懂統計學的普通人,我對鍾先生的說法感到詫異。我只知道50分是合格分,我相信絕大多數市民對100分中拿了50分不等於合格分數的說法必然感到詫異。以前鍾先生沒說民調評分50分不等於合格分,現在被質疑才這樣說。那麼,在過去很長時間以來每次港大民意計劃公布評分,各大報章都大字標題說特首梁正英先生不夠50分不合格時,為什麼那些時候鍾先生不第一時間澄清47分或48分不等於不合格、50分也不等於合格而任由報章不斷誤導公眾?到現在被質詢才說?


什麼是合格分的評分

如果根據鍾先生這樣說,統計學上50分不代表合格,那麼80分也可以不代表合格、30分也可以不代表不合格。簡單來說,若50分、30分、80分這些數字完全是中性的、不代表合格不合格的,是不是等於說這些分數是沒有評價意義的?如果真的如此,以分數作為民調向受訪者索取的原始資料和以分數作為公布結果表達還有什麼意義?這些數字還能反映什麼民意?這樣的連什麼是合格分的評分都說不清楚的民調不單沒有意義,對被評目標人物也並不公平。


不過,有一點比較有趣的是,中大亞太研究所同樣民調的問題是:「我想問你對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現作出一評價。咁整體嚟講,以0分為最低分至100分為最高分,50分為合格,你會畀特首梁振英整體表現幾多分呢?」明顯是以50分為合格分的。我想兩間大學的民調機構應該作一次學術討論,看看究竟民調評分50分是如中大亞太研究所所認為的代表合格抑或如鍾庭耀先生所說將50分定為合格的分析並不正確。


過去每次評分公布鍾先生都以一大堆理由解讀梁先生的評分,解析為什麼上次49分這次47分。解析中從來沒有說的是梁振英先生只有47.5分是因為民調評分被91位(約佔受訪總人數9%)給0分及29位(約佔受訪總人數3%)給100分的極端受訪者騎劫拉高或拉低了。


易被極端受訪者騎劫

以評分來公布民意調查結果,易被極端受訪者騎劫,固然對被評目標人物不公平;平均分不反映任何一個受訪者實際意見,對受訪市民來說也不公平。舉個例說,我給梁振英先生60分,我的太太給他70分,我的女兒給他40分;在以平均分公布的民調結果中,我的、我太太的和我女兒的評分被納入計算了得出了平均分,可以是52分,也可以是47分,但我們實際給的分數沒有被反映顯示在任何公布的民情給分分數的組別中。公布的平均分只是顯示民調機構計算出來的分數,並不顯示任何一個受訪者給過的分數。


其實,這樣以公布平均分評分的民意調查是民調機構所說的滾動調查,對特首是每半個月公布一次,對官員及政治人物是每個月一次。公布評分不單是經計算民調資料結果的公布,也是塑造和引導民意的工具。可以想像,各大媒體在剛公布經計算得出特首的評分後,被抽中的市民接着便已經接到民調機構的電話問他「請你對特首梁振英的支持度給予評分,0分代表你對他絕對不支持,100分代表絕對支持,50分代表一半半,你會給多少分給特首梁振英?」客觀上說,這位市民連環收到的資訊就等同於是有人問他「剛剛公布計算到特首梁振英的評分是47.5分,請問你會給他多少分?」這樣含蓄的引導,經年累月長期進行,必然產生某一種效果。


我個人意見認為,這樣的以評分為答案的調查然後以平均分為最終結果的民意調查得出的結果,並不靠譜。


我上網查看過外國(特別是美國)一些對政治領袖的民調,發現特點是幾乎所有的民調(一)均只用簡單直接及聚焦的問題;(二)要求的答案也很簡單;及(三)公布出來的結果也原汁原味,毋須加工計算。


美國對奧巴馬總統的民調

以在美國對奧巴馬總統的民調而言,各大媒體及民調機構的題目類同,甚而是幾乎一樣的。例如Fox News Poll、NBS News、Bloomberg National Poll及Wall Street Journal Poll進行民調的題目是:


''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of the job Barack Obama is doing as President?''

ABS News、Washington Posts、CBS News、New York Times、CNN、Gallup Poll、USA Today及Time Poll的題目是:

''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of the way Barack Obama is handling his job as President?''

而上述的所有民調機構給予受訪者的答案也只有3個:

(1) Approve;(2)Disapprove;(3)Not Sure

除了調查美國民眾對美國總統的整體評核外,也有一些聚焦的政策問題讓美國民眾評核美國總統在那些問題上的表現,例如:

''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of the way Barack Obama is handling the economy?''

''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of the way Barack Obama is handling the foreign policy?''

除政策外,也有更深入聚焦於某一些單一事件的,如最近烏克蘭危機,便有民調機構詢問美國民眾:

''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the way Barack Obama is handling the situation in Ukraine?''

這些問題,廣如美國總統的整體表現,狹如總統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處理,要求受訪者的答案也非常簡單直接:

(1) Approve;(2)Disapprove;(3)Not Sure

這樣簡單直接的民調,受訪者只需要在答案中聚焦地以事論事3選1,而不是在100個答案中憑印象和喜好與憎惡選其中一個數字。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民調得出的數字結果毋須閉門加工計算,民意便很簡單直接地以百分比顯示出來了。我不明白為什麼香港不能以美國那樣的同樣方式進行民意調查?


如我一直所說,我不是學者,恕我愚昧,我在網上找了多遍,我找不到有其他國家或地區以類似香港目前兩所大學民調機構採用那種評分計分方式的政治領袖民調方式。為什麼在香港對政治領袖的民意調查需要用這樣的經加工計算的評分方式?作為普通人,很多人都告訴我,經過加工的東西不如原汁原味的好。


加工的東西不如原汁原味的好

或者,有人會說,香港對特首、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的民調並不在反映民眾對特首、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處理政策上的認同或不認同,而在反映民眾對特首、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的觀感評分。那便有問題了。因為這樣的民調變成了不是在要求受訪民眾就政府政策或表現表達意見;而是以受訪者接收到對特首、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的各種有根據或無根據的評論、指摘甚而指控作為評分的參考然後作出受訪者自己的評分。這樣的民調,並不聚焦反映市民對政局與政府政策的民意。


又或者,有人又會說,那些聚焦就某政策、某一領域的民調並不能反映民眾很單純的對政治領袖的觀感和印象。但又看看美國的例子,他們的民調中,其中一條便是單純地問受訪者對美國總統的觀感和印象的。他們這樣問:


''Would you say Barack Obama is honest and trustworthy or not?''

答案同樣直接簡單:

(1)Is;(2)Is Not;(3)Not Sure

不用受訪者評分、毋須民調機構複雜地閉門計算分數、不拿平均數,每一個受訪者的意見在公布的民調結果中都有他們的位置。而香港的平均分評分民調呢?


我的美國律師朋友一直不滿意奧巴馬的政策,在美國,她被抽中受訪評價奧巴馬總統的話,她的意見會被反映在3個答案其中一個的公布百分比中。在香港,我的、我太太的和我女兒的評分代表3種民意,若被抽中受訪評價特首梁振英,3種以分數表達的民意在香港的民調中會被納入計算,但完全沒有被反映在公布的只有一個分數的結果中;這樣的民意調查,還算不算是在反映不同民意?還是只反映民調機構計算出來連什麼算是合格也說不清的分數?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