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入手 通識隨處學 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9日 21:35
2014年03月1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從中學學制改為文憑試DSE,加入了通識教育科後,部分家長面對通識科顯得毫無頭緒,以為四處旅遊、讓子女參加遊學團就可以學好通識。若然根據以上想法,那麼來自基層家庭的孩子,豈非統統都會輸在通識科上?專家絕不認同多遊學就等於學好通識,他們指出要學好通識,花費不用多,只要好好利用周遭的生活經歷就是最佳的通識學習途徑。


根據教育局有關「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教育科讓高中學生探討各種課題,聯繫各科知識,多角度探究問題,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香港通識教育協會主席、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副校長劉世蒼亦指出,通識科着重學生探究問題的思維。「有很多方法去學習通識,即使來自基層、普通家庭的學生也不會輸蝕,譬如很多父母帶孩子到外國旅行開眼界,其實,帶小朋友在本地旅行,或者從書本、電視認識外國,也可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


常識科為通識打根基

有家長從小訓練孩子的「通識能力」,劉世蒼認為幼兒、小學生年紀還小,難以學習通識技巧,而學通識前,必須先有常識的根基。他指出兩者有分別,家長可先從教導常識方面着手。「常識科是學習基礎知識,而通識方面,不必深入認識專門知識,但需要有基礎知識,並將單一的知識融會貫通,分析議題、建立觀點。」他以濫藥為例子,小學生、初中生在常識科學習藥物的種類、濫藥的原因及禍害,在高中的通識科中,從個人、家庭、社會多方面角度探討濫藥的原因,得出批判思考。通識科不用深入認識專業知識,不像專業學科,例如法律系學習濫藥涉及的法律問題、醫學系研究藥物對身體帶來的反應,這些專門知識均超出了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範圍。


從興趣課題培養好奇心

此外,通識教育科是中四至中六的必修科,但有些學校在初中,甚至小學已開辦通識科,他認為家長不用對有開辦通識科的小學趨之若鶩。「初小學生難以有批判性思考,小學的通識科仍以教授常識為主,學習做專題研究、蒐集資料。小朋友建立常識庫是學習通識的基本,不過,家長毋須過分催谷孩子,急於將不同的知識,包括時事、政治知識教予小朋友;宜從他們感興趣、相關的題目學習,否則,他們難以判斷什麼問題較重要,有可能導致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知識。」爸媽可透過遊戲,跟孩子多觀察周遭環境及討論,培養好奇心。


家長教導孩子時,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將自己的看法、論點硬塞予孩子。劉世蒼提醒家長要明白通識沒有對與錯,視乎如何演繹,不可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父母跟孩子討論時,不要率先將自己的立場及看法告知小朋友,應多聆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跟爸媽的看法不一樣,可以討論為何有不同的想法,這才是多角度思考。例如看新聞知道市民上街遊行,可一起討論﹕會否擾亂社會秩序?遊行市民是否想表達訴求?除了爸媽外,也可跟爺爺嫲嫲等不同人討論,讓孩子多聽各方意見。」他認為父母替孩子建立知識基礎外,更需要培養孩子多接納不同意見。


文﹕顏紫燕

圖﹕胡景禧、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小模特兒﹕Christie Tong

統籌:陳詠詩

編輯:王翠麗

happypama@mingpao.com

happypama.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