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昨日表示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會到上海與立法會議員會面,包括就政改問題交流意見。中央在泛民議員對訪問上海猶豫不決之際,回應泛民的要求,釋出明確信息,期望與泛民議員討論政改問題的用意,甚為明顯;至於會面形式,在交流對話優先的大前提下,相信較易處理。期望中央與泛民都珍惜今次機會,做好充分準備,勿使會晤淪為各自表達立場的場合,要爭取創造空間,促成日後進一步討論;只有持續商討,對話才有意義,政改才有望找到最大公約數,落實普選。
王光亞李飛確定會到上海
揭示中央期望與泛民商討
上周三,梁振英宣布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之後,泛民議員普遍反應並不積極雀躍,他們提出兩點,一是到上海並非純粹參觀訪問,要與中央主管政改事務的官員,討論政改問題;二是泛民議員要求單獨與京官對話,深入討論,以免出現建制派議員同場,變成泛民與建制爭拗,等同另一次立法會辯論的場面。
泛民議員這兩個要求,合情合理。首先,顯示泛民此階段視處理政改為與中央互動的重要議題,不想浪費時間,只要有機會就與京官直接討論政改,這種取態,且不論立場,僅就爭取落實普選的取向,與中央相同;這一點十分重要,設若一方急驚風、一方慢郎中,難以推進積極討論。梁振英披露王光亞與李飛將現身與議員討論政改,這個宣示,可以掃除部分泛民議員的憂疑,增加他們應邀訪滬的誘因。
另外,泛民議員要求安排單獨與京官會晤,個別建制派議員表示無必要,認為會突顯分歧,無助增進互信,云云。其實,泛民與建制派就政改的分歧,實際上是與中央的分歧,中央邀請立法會議員到上海討論政改,目的要聽取建制派的意見,還是泛民議員的意見?答案不言而喻,泛民當然是中央的首要目標;這樣的話,安排泛民議員與京官討論政改,讓泛民充分表達訴求,雙方深入交流,增加相互了解和認識,對推進政改討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事實上,建制派議員也可以同樣提出,要求單獨與王光亞和李飛會面,表達意見。
中央有望與泛民議員在上海對話,對雙方而言,都是值得珍惜的機會,要抓緊這次互動的主旋律:凡是有利於交流、對話的,都應該去做;中央與泛民議員單獨會晤,有利於交流對話,因此就應該安排,設若單獨會晤成事,泛民議員應該盡量參與,把握機會向中央爭取真普選;總之,中央與泛民切勿囿於成見、形式而浪費了這次機會。事實上,有建制派議員(例如田北俊)認為,若京官只是一次過與全體議員會面,等於另一場立法會辯論,沒有意思。這是熟悉港情和政治生態人士的意見,值得中央參考。
會晤形式只是末節,使人關心的是中央與泛民面對面討論,究竟講些什麼。其中一個可能發展,是泛民對着王光亞和李飛,重申數月以來一貫立場說法,包括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三軌提名等,而京官則重申政改要按《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來處理,或是證實近期個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被解讀為轉述中央精神的說話,例如所謂中央不容許特首普選有一絲機會爆冷,提名委員會要把關,不容對抗中央的人成為候選人等。若中央與泛民的交流對話僅止於此,則雙方公開宣示的立場,本就衆所周知,毋須隆重其事地面談。總之,中央與泛民會晤,若停留在各自重申立場狀態,看不到有任何積極意義。
創造空間持續討論
使會晤實質有意義
今次政改,就中央與泛民已經宣示的立場,南轅北轍,全無交集,若雙方不打算妥協,則會晤之時,各自表述立場之後,如何討論下去?屆時若非相互批評,就是會晤完畢,散會各奔前程。相信各方都不願見到這個局面,這樣的話,中央和泛民應該有一個準備,爭取討論可以持續下去。這次「上海對話」,我們期望出現兩種進展。首先,透過討論創造空間,讓雙方可以繼續交流對話;其次,更積極的是雙方就一些議題,例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程序,擬就具體討論框架,由雙方各自研議,擇日商討。
創造討論空間或達成具體討論框架,不等於各自調整立場,日後再討論之時,若各自認為不能接受,則仍然可以無成果,政改泡湯。不過,經過商討而失敗,與執著強硬立場堵塞商討大門,性質有很大不同,因為雙方起碼曾經嘗試過,則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對市民、對社會以至對歷史,都可以說有所交代。
若要出現持續對話的局面,中央的拿揑或許較易盤算,但是,泛民陣營在政改問題上,黨派之間分歧明顯,若不能適度整合,不利於推進與中央持續討論。我們認為,關於特首普選安排,對任何參選人無不合理限制、提委會的篩選功能不可能接受等原則大前提,泛民只要堅定地堅持,則即使討論提委會的組成和運作等議題,也不應視作背離民主原則。泛民尋求在過程中解決問題,應該是他們處理今次政改的操作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突破困局,落實真普選。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王光亞李飛確定會到上海
揭示中央期望與泛民商討
上周三,梁振英宣布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之後,泛民議員普遍反應並不積極雀躍,他們提出兩點,一是到上海並非純粹參觀訪問,要與中央主管政改事務的官員,討論政改問題;二是泛民議員要求單獨與京官對話,深入討論,以免出現建制派議員同場,變成泛民與建制爭拗,等同另一次立法會辯論的場面。
泛民議員這兩個要求,合情合理。首先,顯示泛民此階段視處理政改為與中央互動的重要議題,不想浪費時間,只要有機會就與京官直接討論政改,這種取態,且不論立場,僅就爭取落實普選的取向,與中央相同;這一點十分重要,設若一方急驚風、一方慢郎中,難以推進積極討論。梁振英披露王光亞與李飛將現身與議員討論政改,這個宣示,可以掃除部分泛民議員的憂疑,增加他們應邀訪滬的誘因。
另外,泛民議員要求安排單獨與京官會晤,個別建制派議員表示無必要,認為會突顯分歧,無助增進互信,云云。其實,泛民與建制派就政改的分歧,實際上是與中央的分歧,中央邀請立法會議員到上海討論政改,目的要聽取建制派的意見,還是泛民議員的意見?答案不言而喻,泛民當然是中央的首要目標;這樣的話,安排泛民議員與京官討論政改,讓泛民充分表達訴求,雙方深入交流,增加相互了解和認識,對推進政改討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事實上,建制派議員也可以同樣提出,要求單獨與王光亞和李飛會面,表達意見。
中央有望與泛民議員在上海對話,對雙方而言,都是值得珍惜的機會,要抓緊這次互動的主旋律:凡是有利於交流、對話的,都應該去做;中央與泛民議員單獨會晤,有利於交流對話,因此就應該安排,設若單獨會晤成事,泛民議員應該盡量參與,把握機會向中央爭取真普選;總之,中央與泛民切勿囿於成見、形式而浪費了這次機會。事實上,有建制派議員(例如田北俊)認為,若京官只是一次過與全體議員會面,等於另一場立法會辯論,沒有意思。這是熟悉港情和政治生態人士的意見,值得中央參考。
會晤形式只是末節,使人關心的是中央與泛民面對面討論,究竟講些什麼。其中一個可能發展,是泛民對着王光亞和李飛,重申數月以來一貫立場說法,包括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三軌提名等,而京官則重申政改要按《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來處理,或是證實近期個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被解讀為轉述中央精神的說話,例如所謂中央不容許特首普選有一絲機會爆冷,提名委員會要把關,不容對抗中央的人成為候選人等。若中央與泛民的交流對話僅止於此,則雙方公開宣示的立場,本就衆所周知,毋須隆重其事地面談。總之,中央與泛民會晤,若停留在各自重申立場狀態,看不到有任何積極意義。
創造空間持續討論
使會晤實質有意義
今次政改,就中央與泛民已經宣示的立場,南轅北轍,全無交集,若雙方不打算妥協,則會晤之時,各自表述立場之後,如何討論下去?屆時若非相互批評,就是會晤完畢,散會各奔前程。相信各方都不願見到這個局面,這樣的話,中央和泛民應該有一個準備,爭取討論可以持續下去。這次「上海對話」,我們期望出現兩種進展。首先,透過討論創造空間,讓雙方可以繼續交流對話;其次,更積極的是雙方就一些議題,例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程序,擬就具體討論框架,由雙方各自研議,擇日商討。
創造討論空間或達成具體討論框架,不等於各自調整立場,日後再討論之時,若各自認為不能接受,則仍然可以無成果,政改泡湯。不過,經過商討而失敗,與執著強硬立場堵塞商討大門,性質有很大不同,因為雙方起碼曾經嘗試過,則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對市民、對社會以至對歷史,都可以說有所交代。
若要出現持續對話的局面,中央的拿揑或許較易盤算,但是,泛民陣營在政改問題上,黨派之間分歧明顯,若不能適度整合,不利於推進與中央持續討論。我們認為,關於特首普選安排,對任何參選人無不合理限制、提委會的篩選功能不可能接受等原則大前提,泛民只要堅定地堅持,則即使討論提委會的組成和運作等議題,也不應視作背離民主原則。泛民尋求在過程中解決問題,應該是他們處理今次政改的操作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突破困局,落實真普選。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