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星星》盛行 香港怎麼辦?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7日 06:35
2014年03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全國「兩會」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作為熱點話題貫穿始末,連中紀委書記王岐山都為它喊讚。當時的情况是:一名人大代表向他抱怨傳統藝術的困境,王岐山提到《來自星星的你》,並建議思考「韓劇為什麼在中國有市場」。


事實上,韓劇不僅在內地有市場,在整個亞洲地區都十分風靡。韓國電影在歐美亦飽受好評,稱為「在亞洲最接近荷李活標準」。韓國影視業的崛起速度更是驚人,1996年韓國文化產業的海外收入還是0,2011年達到7.94億美元,其背後龐大的衍生收益更是不計其數。


這樣的場景香港並不陌生。以功夫片和TVB劇為代表,香港曾被稱為「東方荷李活」。但1990年代以來,香港影視開始沒落,為韓國所取代。在《星星》席捲亞洲之時,邵逸夫先生去世,昭示香港影視徹底告別黃金時代。


韓國影視在市場上無往不利,究竟有什麼秘密?王岐山希望內地官員思考,香港同樣可以反思。筆者認為,韓國影視業迅速崛起,在於政府支持下的高度市場化。1990年代末亞洲發生金融危機,製造業走勢低迷,韓國政府決定轉型發展文化產業,投入大筆資金,尤其不遺餘力培養年輕影視人才。


老實說,文化產業有其特別之處,即衍生效應十分龐大。如《星星》在內地爆紅,也同時帶動了軟件、食品、旅遊等許多產業。但市場很難預知衍生收益,政府給予一定支持,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過,韓國政府的支持,並沒有影響影視業的高度市場化。如《來自星星的你》就是採取邊拍邊播的模式,編劇根據觀眾的反饋和喜好隨時調整劇情。有導演坦言,韓劇殘酷的淘汰機制和高效的運作機制令英美都望塵莫及。


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微妙平衡,韓國把握得相對成功。例如,韓國政府用財政支持影視業,同時廢除審查,實行「分級制」,還將分級權力給予民間機構,避免直接干預。韓國加入WTO後,迅速廢除了海外電影配額,但也要求媒體播放固定數量的本土影視。


相比之下,香港影視業雖然市場化程度高,但政府支持明顯不足,青年人無法承擔創新成本,影視人才出現嚴重斷檔。長此以往,影視業失去活力,銀幕上還是功夫片、動作片等老套路。同時,香港本土市場狹小,人口不到韓國的五分之一,也影響了影視業的發展。這一方面,韓國政府對影視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支持更是讓香港當局汗顏。


文化產業的未來

香港影視如何找到復興之路,與內地加強融合恐怕是眼下唯一的辦法。通過CEPA協議,內地可以提供給香港更多的市場,而內地本身文化產業不夠發達,市場潛力還有挖掘的空間。此外,內地正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政府對影視業支持力度將不斷增強。


實際上,近年來兩地合拍片也有成功案例,如《中國合伙人》等電影,取得市場、口碑雙豐收。但是,這條路的前景並非十分樂觀,因為要考驗產業、文化融合的質量。尤其在兩地常常發生矛盾的當下,融合的速度會否放緩,令人擔憂。另一方面,內地對文化產業的管理相對嚴格,也令本港擔憂失去特色。


總之,在《星星》和韓劇成功的經驗面前,兩地應該認真思考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其中,香港需要政府加強支持,尤其對年輕人才的支持;內地則要思考文化產業與國際接軌,讓市場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