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經緯﹕日本311喚起的危機意識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6日 06:35
2014年03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上星期二是日本311地震海嘯3周年。災後3年,這場災難改變了日本什麼?這是不少人提出的疑問。《金融時報》亞洲區編輯皮林(David Pilling)在最近出版的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也提出了這問題。他2002年至2008年間是《金融時報》日本分局主管,311後多次赴災區採訪。該書以311為切入點探討日本發展,對了解日本政治及經濟的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日本戰敗後一直沉醉於經濟發展,取得驚人成就,令日人深感自豪。但自1990年初泡沫經濟爆破後,迷失20年的日本彷彿失去動力。觀乎日本過去總是懂得抓住危機,靈活應變,有評論便期望311帶來震盪,促使日本重拾動力和方向。著名日本史學者道爾(John Dower, 著有Embracing Defeat一書,是探討日本戰後史的經典作)便是其一。皮林在書中引述道爾當時的期望, 道爾相信311把日本很多問題揭示出來,令日本政客、官僚以至平民百姓有機會重新思考日本的未來, 重塑日本社會,促進參與式民主。


利安倍強勢政經方針

回望3年,日本似乎並沒有抓住這機遇。雖然311至少促使日本開始質疑過去一直深信不疑的核能,但其他方面可以說是乏善足陳。日本過去3年最大的發展便是安倍晉三回朝,推出「安倍經濟學」,矢志振興日本。


皮林指出,311喚起了日本的危機意識,而安倍正回應了此情緒。中國亦是安倍回朝的關鍵因素。皮林說:「安倍經濟學可以說是醞釀於日本東北及北京。」 中日關係自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起開始轉差,2012年「購島」事件更令兩國關係惡化。在日人眼中,中國對日本在經濟上及國家安全上的威脅愈來愈大。危機感叫日人接受安倍經濟學的大膽實驗之餘,亦歡迎安倍對華的強硬立場。


加速向右還看消費稅

現在探究311對日本的意義還是言之尚早,正如皮林指出,日本的改變總是緩慢的。但311喚起的危機意識會如何左右日本今後發展,卻值得深思。


安倍經濟學一大環節,是無所不用其極推動日本走出通縮,未知成效如何。倘安倍經濟學失靈,或甚至如部分專家預言般重創經濟民生,安倍回應日本危機感的板斧便只剩下民族主義一途。這會否令日本加速向右走,跟鄰國關係更難走出現時困局?答案或在下月增加消費稅後不久便有分曉。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