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但念無常,唯良心可恃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6日 21:35
2014年03月16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佛陀曾問弟子,人一生中有多少時間可把握?

弟子答曰,五十年?三十年?十年?

還是更多更少?後來一弟子答:呼吸間。


佛陀說,「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


一瞬的把握,要如何抉擇?

要考慮前程?個人得失?自身安危?

抑或是公眾利益,真相呈白,公義彰顯?

伍珮瑩說,人若看得通,很多事都不重要。


選擇可以很簡單。


娑婆之世總無常,唯人的良知可恆存。


不求人 要自己有本事

伍珮瑩的手袋,橘紅,小巧卻很重,「我的家當都在裏面。」裏面有化妝品,電腦,以及一份政改方案簡報;無工一身輕的她,回港大找老師陳文敏求教政改方案,充實自己。年頭「被辭職」,她抑鬱良久;打擊,是因為無法處理被背叛的創痛,「人就是這樣,你以為自己會不一樣。你以為自己會避過,人性就是這樣。」盡心效力的公司,如此無理決絕,她雖奮力追討,亦有最壞打算;但她要讓公眾知道,一間跨國公司所行的不義,「不要make me as a victim(把我當成受害者)。」


雖然當下是她的低潮:十多年的事業毁在一朝。典型女強人,咁大個人,未試過不用上班,「但,人生必然有低潮,一定有的。」說話裏,有種驕傲的平穩。


眼前的幹練的專業人士,在深水埗元州邨長成,一家八口,一兄三妹一弟,她是二姐,父母從小要她包攬所有家務勞動,照顧弟妹煮飯清潔,她大哥則手不沾水,「父母在我年紀很小時就對我說,如果你讀書不好,我就不會送你去讀書,不會花錢讓你讀,所以每一個女都很用心讀書,因為,你沒有後路。」她從沒怨責父母重男輕女,反而感謝母親,「我媽是很聰明、很有獨立性格的人,她整天都會跟我說,女人不要靠男人,要自己有本事。」逃難到港的一代,靠自己,是存活信條。


做生意是不需要讀的

七八十年代,靠自己,明天會更好,是其中一條能被實證的生存法則,也在伍珮瑩身上體現。讀書時,她成績好,體育好,不溫習也能名列前茅,運動比賽總是位列三甲。個人有能力,就擁有保留個性的本錢;老師管不着她,唯獨她那嚴厲母親。初中參加排球校隊,年年跟父母反臉,雙親嫌排球褲太短、打波會腳粗,又怕她練波後被朋友帶去蒲,禁她上場;敵不過父母之命而放棄,但她仍不屈服於傳統的性別框框,「無得打波,就玩田徑!」班主任寫她的評語是「好勝,競爭力強」,她拿着成績表跟老師研究,「寫這個字(好勝),是不是不太好?」


升大學,她一心想要做生意,卻沒選商科,卻讀上人人推拒的法律,「因為97(中國)要收番香港,大家不知道往後的法律是否一樣。」自己的需要,她異常清晰;讀書並非求學位,她要的,是個人的思考磨礪,「做生意是不需要讀的,你要讀,不如讀一些比較嚴謹的科目。是有了business才有得讀,不是讀完了才有business。」


思考方法 律己以嚴

港大法律系畢業生,本是錦繡的大狀前程,但她我自行我路,轉向商界,由最低級做起。當管理層,也要與銷售員一起企街推銷,「如果我不企出去,我怎知道他們做什麼?這是我學習的方法。我要先了解事情再思考如何做。」中二時,老師在她的生日卡上就寫了一句,律己以嚴。她記住,大半輩子念着走來。作為顧問公司的總監,不少客戶是跨國巨頭,她要向大老闆們提出戰略性的分析意見解決問題,靠的是整全的經驗、嚴謹、精準。「大部分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她見過太多老闆,眼中只有一己想望的目標,見片面卻不見整全,因此滯悶不前,或終至失敗,「董建華當日也不會想過會吹冧樓市,他只有一個objective,沒想過大局。你在局內,看不清楚。」從宏觀微觀,至置身外圍;從上至下,不只上級的話要聽,底層員工也要接觸,才能從方方面面中,分析事情的根本。


報告被曲解 專業受侮辱

她說,立論要有證有據,才能令客戶相信你的每個分析,每個步驟,「我不是說給一個人聽,上上下下,你都要convince。」這份嚴謹的執著,無怪乎當年她在公布發牌前,最少三次提醒政府要修改及更新顧問報告;也不難理解,當政府一意孤行把2012年的報告曲意解讀,她會義憤填膺,直覺專業被侮辱。


她笑言,這種嚴謹堅持,也不時令她碰壁。以往,第一次和客戶開會,已直白地批評客人的東西「唔得」,令老闆們碰一鼻子灰;這樣的烈性,怎能在習慣阿諛奉承的商界打滾?「時間會證明一切的。」她掛着一抹自信的笑。不少客戶跟她合作經年,甚至成為朋友;在許多老闆眼中,她是個聰明的顧問,「我是不是很聰明?我是很聰明,我很喜歡思考。」訪問中途,伍珮瑩乾脆叫記者給她看訪問問題,說,給她看看,她就知要怎樣答,「鍾意思考的人,就會有意見。」


簡單決定

一個思慮如此周密嚴謹的人,何以會冒得罪政府的大險,做出「爆大鑊」的舉措?伍珮瑩說得淡定,「面對當日的事件時,我看過合約,知道自己有什麼可說,有什麼不可講之後,其他是良知的決定。你怕不怕得罪人?那些人有機會影響你將來呀!但前提是,記住,只是『有機會』、『有可能』,但良知的決定是今日的。今日,好多人需要一個答案。」在那躁動關頭,她的思緒依然條理顯明,沒被任何恐懼憂慮糾結。


「我只是指清一些人在講大話,誤導公眾,除了我,當日沒有另外一些人可以做。所以,這個決定很容易,一個是可能、有機會,另一個是今日、是良知。」她想起周一在追討賠償的記者會上記者的追問,「我來不及告訴她,這是有關良知。」良知,每每被現今社會歌頌,卻觸不着;她卻是克行起來,把它納入為決定生活行為的一個思考因素。


「沒有人到臨死的那天仍會想,我返得不夠多工,或搵得不夠多錢,沒有人會後悔這些的,到死的那天,你只會後悔沒有時間陪家人,或做了一些事覺得很慚愧,到我回望時,可能是因為一時貪心,你覺得良心過意不去。所以事情是,(思考)到你死那天會怎樣選擇,就是一個很容易的決定。」但生活日常的庸悶平乏中,人又怎能想到生死作伴?「馬航那航班,我都搭過,我成日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