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公投自決:光環以外的故事孆憛R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3日 06:35
2014年03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烏克蘭分裂危機加劇,親俄與親歐的族群對立嚴重,克里米亞半島更要在周日(16日)進行公民投票,表決是否加入俄羅斯,決定去留。


克里米亞的公投自決

當然,有朋友聽見「公投」兩隻字,便會熱血上腦,忙不迭拍掌叫好,但有趣的是,今次反對的,並不止是烏克蘭新的臨時政府,還包括向來支持民主、人權的美國白宮和歐盟。


當然,他們的反對總有出自地緣政治的私利考慮,但也試想想,當克里米亞整個半島內都佈滿俄羅斯的軍隊;當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觀察員欲進入該地區視察,卻被武裝分子持槍阻嚇,被迫撤離;當區內曾一度被前蘇聯所驅逐,再以俄裔殖民取而代之的原居民韃靼人,近日門前被塗上蘇共警察用來識別韃靼人的「災難十字架」,而觸發惶恐和逃亡潮時……我們也不能純粹從理想主義來看待這次所謂「公投」,它隨時只會是遭俄羅斯所擺佈,分裂別國並擴大自己版圖的一次工具而已。


納粹吞併捷克蘇台德區的一幕

克里米亞的這一幕,不禁讓人想起約70多年前,納粹德國吞併捷克的一幕。1938年,希特勒垂涎兩國邊境居住了300多萬日耳曼人的蘇台德區(Sudetenland),便藉口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同胞,要為他們「伸張正義」。


他先鼓勵當地日耳曼人組成政黨,要求蘇台德區完全自治。後來,他又要求讓蘇台德區以公投來實現民族自決,並聲言德國不惜為此出兵一戰。結果,英、法兩國妥協,要求捷克為此進行公投,並以否則引發戰爭時兩國將坐視不理作為威脅,強迫對方接受,結果捷克被迫飲恨。但至此,貪得無厭的希特勒又改變主義,要求公民投票前,先讓德軍開進爭議中的蘇台德區。結果,英國「姑息主義」首相張伯倫,不斷讓步,最終簽訂了史上有名,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定》,准許德軍立即進駐蘇台德區。此時,虎入羊群,希特勒便索性扯下羊皮面具,乾脆把協議拋諸腦後,例如公民投票最後根本便沒有舉行過,連一場假戲也懶得再繼續演下去。


英、法兩國以為這樣便可遏止德國對捷克的進一步領土要求,只可惜,這並沒有滿足希特勒的狼子野心,之後,他進一步策動捷克其他地區宣布獨立,成為德國的「保護國」,到最後,更索性吞併了整個捷克。


其實,利用公投和民族自決以達到擴張德國版圖之目的,這並非希特勒的第一次,1935年,他已成功透過這個方法,讓薩爾區(Saarland)從法國重歸德國版圖,初嘗甜頭。


所以,公投和民族自決,自然有它的道德光環,但有時卻得慎防它在列強和梟雄的利用和擺佈下,成了玉成他們野心的工具。


外蒙古:中國史上最大的公投民族自決案

這裏且再讓我說說,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宗民族公投自決案——外蒙古獨立案。


今天內地都說,「寧失千金,莫失寸土」,堅決反對台獨。但大家可又知道,外蒙古的面積是157萬平方公里,而台灣只有3.6萬平方公里!所以,當年外蒙古獨立,合指一算,中國所喪失的土地,等於是43個台灣﹗


中國打從辛亥革命之後,局勢動盪不安,外蒙古便趁機搞分裂,並在蘇聯推動下,於1921年正式宣布獨立,但一直未獲中國承認。


二次大戰後中國抗戰勝利,躋身五強,獲廢除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但卻又旋即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丟了外蒙古,這又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話說,1945年2月,羅斯福、斯大林、邱吉爾3國領袖,瞞着中國,簽訂了《雅爾達密約》,蘇聯說服美、英承認外蒙古的獨立現狀。但為何羅斯福又肯就範,出賣盟友中國呢?這因為當時日本陸軍實力仍十分強大,尤其是在中國境內如神話般的關東軍,而美國卻早被戰爭弄得筋疲力盡,而原子彈開發成功與否仍屬未知之數,為了避免戰爭曠日持久,羅斯福只好乞求斯大林於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結束後,調動軍力,出兵東北,分擔美軍重擔,也讓戰爭好早日結束。但斯大林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還不乘機敲詐勒索一筆,外蒙古遂成了蘇聯的索價,及美蘇雙方政治交易下的犧牲品。


蔣介石以公民投票作下台階

那麼為何國民政府又會啞忍喪權辱國的《雅爾達密約》呢?

二次大戰尚未結束,蔣介石一顆心思早已飛到共產黨身上,盤算着如何可以籠絡美、蘇兩國,安心剿共,遂一咬牙吞下前述「死貓」,簽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犧牲外蒙古,換取蘇聯答允把軍需物資轉移給國民政府、日本投降後蘇軍於3星期內撤出東北、承認東三省為中國領土,以及不介入新疆分離主義運動等條件。


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雖是四大家族之一宋家的要員,又是蔣的國舅爺,權傾朝野,但聞訊後,也不願當歷史罪人,遂辭去外交部長一職,以免需親手簽字斷送外蒙古。


當時立法院長孫科(即國父的長子)幫腔說:「訂此條約我們的損失已很大了,但能以30年友好條約的代價,在30年中讓我們埋頭苦幹建設起來,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還值得。」


能夠分裂祖國的,從來都是那些叱咤風雲的蓋世梟雄,而非只懂寫一兩篇文章的文弱書生。但成王敗寇,幾十年後,前者都被捧成歷史偉人,又有幾多人會如此「心水清」,為他們仔細算帳呢﹖


為了向國民交代,為自己找出一個分裂祖國的下台階,蔣介石當時竟想出如此一條「妙計」,向蘇聯提出:「茲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之願望,中國政府聲明於日本戰敗後,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辦外蒙古之獨立。」這無疑是以「公民投票」,使外蒙獨立更加合法化了。


但問題是,這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公民投票呢?

當時國民政府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奉派往外蒙「參觀」公民投票經過。雷在回國後撰寫報告時指出:「(該項投票)實則在政府人員監督之下,以公開之簽字方式表示贊成與否,人民實難表示自由之意志,故此項過程,純屬掩耳盜鈴之舉。」


從中可見,這次投票純屬瞞天過海之舉,當時國民政府是心知肚明的。但為了避免尷尬,它還是堅拒公布這份報告,企圖封鎖真相。直到蔣介石死後,於1980年代,雷才有機會公開撰文揭露有關史實。以上見於汪榮祖、李敖合著《蔣介石評傳》一書第八章。


毛澤東和周恩來曾認可公投

當然,即使蔣介石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但1949新中國成立,它也再有一次機會撥亂反正,宣布有關條約無效,重申對外蒙古的主權。但事實又是怎樣呢﹖


一直貼身陪伴毛澤東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在其所著《汪東興日記》一書中,〈隨毛主席第一次出訪蘇聯〉一章裏,詳細記錄了從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歷時89天,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外訪蘇聯之細節。當中記述了以下一段。


當時毛澤東為了與斯大林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曾對總理周恩來說:「我們還要搞一個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們已經宣布過舊中國與外國簽定的一切國際協定、條約一概不予承認。但外蒙古獨立是一個例外。外蒙古獨立是國民黨政府辦理的,但是我們尊重蒙古人民1945年的公民投票,他們一致擁護獨立。現在雙方政府經過談判確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蘇聯也表示支持中國這一立場,同時也希望蒙古發表聲明表個態。」周總理說:「這樣做比較好。」(見《日記》第195頁)


原來曾幾何時,公投,是中央政府領導人認同的決議方式,甚至可以容忍以此自決獨立與否。放諸今天的政治環境來看,世事豈不讓人覺得諷刺!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能夠分裂祖國的,從來都是那些叱咤風雲的梟雄,甚至是執政者,而非只懂寫一兩篇文章,我們這類文弱書生。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