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信証殷可:瘋搶IPO有害無利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3日 21:35
2014年03月13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與銀河證券(6881)上市時21家承銷商的壯觀場面相比,保利文化(3636)的招股書封面上只有一個「中信証券國際」的名字,反倒顯得這個獨家保薦人「形單影隻」,中信証券(6030)副董事長兼中信証券國際行政總裁殷可說,那是他頂着巨大壓力協商的結果。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中資投行須走上專業化道路,不可只注重承銷數量排名,而要兼顧成本和盈利,一擁而上式的「亂搶」最終將打破新股市場秩序,對中資券商走出去的長遠發展有害無利。


保利文化是中信証券國際收購法國里昂證券後,今年首個獨家承銷的IPO,亦是本港市場上久違的一單集保薦人、協調人、帳簿管理人及牽頭人於一家投行的新股個案。事實上,集資逾3億美元的保利文化,以其中資背景看,有數家薄記人參與並不奇怪,但殷可認為,中信証券必須開一個頭。


頂着壓力 獨家承銷保利文化

「我們頂着很大壓力。供需由市場決定,一樣東西一個人能賣好,卻需要20個人去銷售,人們往往反而就懷疑它了;我也與香港其他中資投行的CEO談,我說,如果一個IPO只要一個承銷商就足夠,卻硬是通過關係來分配給4個人做,那就打亂了市場秩序。我們希望通過保利的例子,開一個好頭,希望大家支持。」他說。


「承銷商愈多愈好」 觀念錯

殷可認為,本港新股市場正面臨極大的壓力和困難,新股質素很好,卻很難賣,原因何在?其中之一,便是內地企業被中資投行冠以「承銷商愈多,愈被市場認可」的錯誤觀念,「實際上,若IPO足夠大,才有必要多家投行分層次合作,一個3億美元的新股,若由7、8家投行來承銷,客服品質就難被保證,承銷結果也不會好,可是現在,一個中小型IPO,動輒雙位數的承銷團隊,這趨勢在香港愈演愈烈」。殷可用「正走向一個十字路口」來形容中資券商的現狀,他指出,中國投行走向海外非常艱難,專業化應是首要目標。


對此次一家獨辦保利文化上市,殷可坦言,其信心亦來自於收購里昂之後的順利整合。去年7月31日,中信完成對里昂的全資收購,之後整合程序啟動,一方面,二者的資產管理、DCM(債務資本市場)等業務併在中信証券國際之下,另一方面,中信証券國際的ECM(股票資本市場)部門、研究部等屬於銷售方的業務逐漸併至里昂,即以中介費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輕資產業務由里昂運營。藉信証在內地的資源及里昂強有力的研究及承銷團隊,保利文化以招股範圍上限33元定價,超購逾600倍。


明報記者 張聞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