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按部就班 讓孩子逐步試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2日 06:35
2014年03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要知道何時放手,家長必先知道孩子發展的里程碑。心智會教育及心理學家麥依華(Eva)表示,一般來說,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如下:


■進食

把已用叉子固定的食物放進口中……1-2歲

自己把食物放進口中……2歲

使用有輔助環的筷子……2-3歲

用筷子「扒」飯……3歲

用筷子夾餸……4歲

■日常生活

脫鞋……1歲

穿鞋……2歲

綁鞋帶……6歲

洗澡……6歲

按能力發展嘗試新事物

不過麥依華補充,成長里程碑只是參考。家長毋須太刻意按着年齡,要求孩子做到每一件事,因為人人的發展進程並不一樣,所以應該按他們的能力,逐少給予新嘗試;家長也得明白,若小朋友之前未經訓練,不可能突然會懂得做某些事情。「舉例說,若要小朋友在一年級學懂綁鞋帶,那麼他應該要在4、5歲時開始練習,否則,他不會在6歲時突然懂得綁。最重要是家長信任孩子,給他們機會去嘗試。若家長什麼都要幫忙,小朋友便缺乏練習的機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


至於一些較複雜的事情,例如幾歲應懂得自己上學?幾歲可以嘗試自己乘搭巴士?麥依華說,應按小朋友的能力而非年齡而定;廖李耀群則提醒家長:「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一般源自『危險』或『孩子不懂』,然而父母應該懂得評估孩子的能力,例如3歲小朋友根本不明白危險,當然不可能要求他自己上學。那麼何時可以開始給子女嘗試?應先知道他是否懂得看紅綠燈、自制能力如何,例如他會否不準時回家,自己走到別處玩?若覺得孩子應付得來,便可開始讓他嘗試。」


建立信心 更有動力進步

在學習的過程中,助小朋友建立自信心和獲取成功感,十分重要,麥依華說:「孩子2歲應可自己吃飯,家長不要介意他們吃得髒;到他們學用筷子,也要明白他們不一定每次都能把餸夾穩,但是,只要令他們有去學去做的動機,便是成功的關鍵。」麥補充,若小朋友在幼兒時每個階段,都可做到能力所及的事情,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叻」,更會朝着新的目標進發;若父母什麼事都幫忙,孩子除了缺乏鍛煉機會,也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往後遇到任何問題也不想自己去解決。


另一個情况是,小朋友有能力做到,但依然什麼都只想由父母代勞。麥依華說這是受到性格和環境所影響。「性格上,有些小朋友希望自己永遠是個嬰兒,當他們知道家長必會出手相助,便會變得依賴;或者小朋友嘗試時曾經失敗,令自信心下降,不敢去處理問題,最後導致他更加沒自信,造成惡性循環。」


太多輔助 孩子捨難取易

「至於環境,例如家長每次都給很多餐具小朋友選擇,他自然會選最容易使用的湯匙,而不用筷子。」


所以,麥依華認為若小朋友只懂依賴父母、被動又不願嘗試新事物,作為家長應自我檢視,是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太多輔助,以及檢視孩子的性格和環境因素,從而改變和調校管教模式。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