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彥晨﹕兩岸氣象界系出同門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2日 06:35
2014年03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兩岸兩會簽署《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與《兩岸氣象合作協議》,這是高度民生議題,對保障兩岸人民生命財產與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筆者近日恰與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泰然小敘,陳教授頃由台大學術副校長職務卸任,他是德高望重且無架子的一位長者,談起兩岸間的氣象界交流,有如活字典,翻開一頁歷史滄桑。


1982年11月,馬尼拉首屆「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氣旋學術研討會」,當時台陸分別派出吳宗堯局長和鄒競蒙局長領軍的代表團,主要的交往模式,當局訂得非常具體:「點頭、微笑、不對話、不握手、不合照、不私下交流」;兩年後的第二屆,雙方分由張領孝和駱繼賓兩位副局長領軍,模式成為「對話、握手、不公開合照、不公開交流」。


1993年首次正式交流

但上述的第一類接觸還是發生在外國,1992年9月,陳泰然在香港研討會應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之邀,於翌年1月到大陸考察氣象研究教學與作業,可算是兩岸氣象學界正式的交往互動。陳泰然對其中的細節不但記憶猶新,而且津津樂道。他認為,當時由大陸有關單位的具名邀請函,可見相當誠意,參考者中不乏院士和學界泰斗,同時,也由對岸的學會秘書長全程陪同安排,令台灣的氣象學者首次得以對大陸的氣象研究有全盤第一手掌握。1990年代的兩岸關係,雖已相當開放,但接待台灣學者探索大陸,無論如何仍是相當敏感。


兩岸的氣象學會系出同門,至今仍未「斷奶」,「中國氣象學會」創於1924年10月10日,在青島成立後,國共內戰時,創會理事長蔣丙然隨國府來台,副理事長竺可楨則留在大陸,此後分別成為兩岸氣象學界的「祖師爺」,作育英才春風化雨,像陳泰然等可算是蔣丙然的得意高足。


今兩會達協議靠前人開路

蔣丙然1966年在台灣逝世,但他的學生陳泰然則在1994年促成了兩岸以合辦學術研討會方式,共同慶祝「中國氣象學會」創會70周年。陳泰然表示,退出聯合國後,台灣方面改為「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簡稱中國氣象學會)」,但名稱無礙兩岸大氣科學的相互交流。


睽違20年後,今年兩岸正式簽署了氣象與地震合作協議,若非前人開山引路,斷無今日之成果。而大氣科學有如不測風雲,又豈會受人事干擾?純就科學技術和理論研究的互動,目標是有利民生,如此的方向自然值得祝福。


陳泰然表示,兩岸今年再次「共同慶祝」氣象學會成立90周年,正緊鑼密鼓籌備中,可望下半年實現。這一頁兩岸氣象學界交流的歷史,實在應該被記上一筆。


作者簡介﹕台灣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