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問你兩個問題:第一,你知道不知道有多少印度人(指印度裔人士)在香港居住或工作?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有約2.5萬名印度人在香港居住或工作,另有大概同樣數目的其他南亞裔(即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裔)人士。
資料還顯示出一個情况:雖然二萬幾個印度人之中有三成半的收入較低,但也有近三成屬於高收入人士,而且整體遠比起其他南亞裔族群要富裕得多。
第二個問題:你又認不認識任何在香港居住或工作的印度人?(不算電視機裏面的喬寶寶。)
在港印度人 多居要職
我比較熟識的法律界和金融界,印度人可真的不少。剛退休的終審庭大法官包致金、前行政會議成員夏佳理等是印度裔人士。
在香港的金融界,印度人當投資銀行家、搞上市或收購合併,即是俗語講的做deal,今日可能會遇到較多的困難,畢竟現在的生意大部分都是與中國大陸有關。我認識的在金融界的印度人,多數是做投資、買賣trading、搞基金,而且都做得很厲害。
其中一個是我鄰居,他在倫敦讀大學,後來去了紐約當基金經理,後來與幾個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個專門投資亞洲股票的對冲基金,並以香港為基地。據我們大廈的管理員所說,這位印度先生是全棟大廈最早上班的人。我偶爾約他去喝杯酒聊聊天,每次他都是之後還得回辦公室工作;還有從言談間我發覺,他對時事瞭如指掌,甚至對本地的政治都有一定認識,實在令人汗顏。
我還認識一個從事金融精算的印度朋友,開了一家小小的顧問公司,專門為銀行及股票經紀行設計或改良它們的期貨及衍生工具買賣系統,而且客戶遠至美國及歐洲。
沒「玻璃天花板」 有能者居之
我曾分別問過這兩位朋友,為什麽他們選擇香港,他們都慨嘆說香港整體社會其實不及倫敦及紐約開放,一般人士對他們還是比較歧視、起碼是帶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但香港有個好處:這裏沒有「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只要有能力,不會因為膚色而在晉升高層時或是在精英群裏面遇到障礙。
希望假以時日,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吸引更多的印度朋友來香港工作生活。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有約2.5萬名印度人在香港居住或工作,另有大概同樣數目的其他南亞裔(即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裔)人士。
資料還顯示出一個情况:雖然二萬幾個印度人之中有三成半的收入較低,但也有近三成屬於高收入人士,而且整體遠比起其他南亞裔族群要富裕得多。
第二個問題:你又認不認識任何在香港居住或工作的印度人?(不算電視機裏面的喬寶寶。)
在港印度人 多居要職
我比較熟識的法律界和金融界,印度人可真的不少。剛退休的終審庭大法官包致金、前行政會議成員夏佳理等是印度裔人士。
在香港的金融界,印度人當投資銀行家、搞上市或收購合併,即是俗語講的做deal,今日可能會遇到較多的困難,畢竟現在的生意大部分都是與中國大陸有關。我認識的在金融界的印度人,多數是做投資、買賣trading、搞基金,而且都做得很厲害。
其中一個是我鄰居,他在倫敦讀大學,後來去了紐約當基金經理,後來與幾個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個專門投資亞洲股票的對冲基金,並以香港為基地。據我們大廈的管理員所說,這位印度先生是全棟大廈最早上班的人。我偶爾約他去喝杯酒聊聊天,每次他都是之後還得回辦公室工作;還有從言談間我發覺,他對時事瞭如指掌,甚至對本地的政治都有一定認識,實在令人汗顏。
我還認識一個從事金融精算的印度朋友,開了一家小小的顧問公司,專門為銀行及股票經紀行設計或改良它們的期貨及衍生工具買賣系統,而且客戶遠至美國及歐洲。
沒「玻璃天花板」 有能者居之
我曾分別問過這兩位朋友,為什麽他們選擇香港,他們都慨嘆說香港整體社會其實不及倫敦及紐約開放,一般人士對他們還是比較歧視、起碼是帶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但香港有個好處:這裏沒有「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只要有能力,不會因為膚色而在晉升高層時或是在精英群裏面遇到障礙。
希望假以時日,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吸引更多的印度朋友來香港工作生活。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