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旅客人數太多,影響本港市民生活,事態發展已經驚動中央,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責成港澳辦與國家旅遊局,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承載力。旅客過多而衍生的問題,確實需要處理,因為它不單涉及港人生活起居,還與內地與本港矛盾升溫有關,甚至成為某些極端組織(例如港獨)發展和宣揚主張的溫牀,從這些角度審視中央出手處理旅客人數問題,折射除了紓解香港太擠迫以外,還有實際政治需要。無論中央日後採取什麼措施,都不應該出現鐘擺效應,即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
港府聲稱承載力足夠
張德江責成調查研究
大約1個月之前,港府才發表旅客承載力報告,認為即使3年後旅客增至7000萬人次,到2023年超過1億人次,只要增加設施配合,本港都可以應付、有能力接待,云云。港府就接待旅客信心滿滿,但是市民生活空間被旅客擠佔,港府規劃增加的設施,即使長遠可以應對旅客增長,但是市民眼前生活諸多不便,港府並無措施紓解。此所以一小撮極端取態人士在廣東道遊行示威「驅蝗」,指駡、騷擾內地旅客的行徑,雖然主流社會不以為然,甚至作出批評,但是事態折射出內地旅客太多的實質,在社會上仍然得到廣泛迴響。
就旅客人數太多,本港的討論大多聚焦市面人潮洶湧,鐵路交通擠迫不堪,不少市民因為受影響而心生怨懟等,不過,從中央的角度,更着眼於極端人士一些言行和效果。那次「驅蝗行動」,極端人士一些言詞,張德江認為帶有「污衊性」、「有失香港市民的風範」,這些批評,除了要給內地民衆消消氣,也是表達中央的不滿。事實上,極端人士的指駡有歧視成分,內地旅客來港消費要受氣、受侮辱,事態經過傳媒報道,某一程度激化內地與本港的矛盾。
另外,那次遊行,示威者之中有團體成員拉出前朝港英旗幟;近年,這類人數寥寥可數的極端活動,雖然在本港並不入流,但是他們每出現一次,都被一些人刻意放大其規模和能量,有人解讀此舉目的為影響中央對港政策措施,今次「驅蝗行動」一小撮人的所作所為,從張德江的說法,已經進入了中央高層的視線和日程。
事態顯示,旅客人數衍生的問題,已經超乎接待或承載能力,而是被人利用為擴大內地與本港的隔閡、深化了兩地矛盾,甚至關乎分離意識會否蔓生的問題;所以,從中央的角度審視事態的深層狀况,才可以解釋港府認為有能力接待,張德江卻要求再做研究的原因。
張德江責成港澳辦連同旅遊局做調研,有意見認為這是中央繞過港府,插手香港內部事務。表面上好像有這種情况,特別是在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未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表述,使人有更多聯想。不過,此事涉及本港,也關乎內地;在實際工作層面,今次調研要到廣東、特別是深圳檢視相關情况,據旅遊業界透露,現在雖然只有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來港自由行,但是其他城市的民衆,不少先到深圳再來港,所以,以去年來港內地旅客超過4000萬人次,多少人經過深圳,是摸清楚內地旅客來港模式的關鍵。這種涉內事務,由港澳辦、旅遊局處理,較港府和中聯辦更恰當。
極端組織「排內」行徑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目前的情况,有3點值得注意。
(1)既然事態由旅客人數太多引起,除非港澳辦和旅遊局認同本港的承載力沒有問題,否則,限制旅客來港人數是合理發展,這樣,就要顧及香港經濟的承受力。旅遊業是本港經濟重要一環,僱用人員衆多,若旅客人數減少太多,會對本港經濟帶來衝擊,因此,限制力度必須拿揑準確。
(2)我們再建議盡快優化「一簽多行」。從數字顯示,不少深圳居民藉着一簽多行把香港納入1小時生活圈;去年入境「內地旅客」之中,以一簽多行來港的約有1200萬人次,佔去年來港旅客總數超過25%,他們約九成即日來回,不在香港過夜。近年內地水貨客活躍,相信一簽多行是最大動力,導致北區、元朗等鄰近深圳的地區,經常出現人滿之患,當區居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所以,把一簽多行改為一日一行,甚至一周一行、一月一行,有需要頻密來港的商務旅客,則改以其他簽注放行,這將大大減輕水貨客的滋擾,可以收立竿見影之效。
(3)即使中央被「驅蝗行動」觸動神經,要出手應對旅客人數問題,但是極端人士不應因而沾沾自喜。首先,他們的「排內」行徑,實際上不符合香港的根本利益,為香港社會所不容;其次,部分人士鼓吹和推動港獨,會導致中央收緊對港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在政改年,港獨團體的活動對民主進程,肯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無證據證明港獨等極端團體的活動,引致中央收緊政改立場,但是極端團體的活動,不會擴大本港的民主空間,卻是可以肯定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府聲稱承載力足夠
張德江責成調查研究
大約1個月之前,港府才發表旅客承載力報告,認為即使3年後旅客增至7000萬人次,到2023年超過1億人次,只要增加設施配合,本港都可以應付、有能力接待,云云。港府就接待旅客信心滿滿,但是市民生活空間被旅客擠佔,港府規劃增加的設施,即使長遠可以應對旅客增長,但是市民眼前生活諸多不便,港府並無措施紓解。此所以一小撮極端取態人士在廣東道遊行示威「驅蝗」,指駡、騷擾內地旅客的行徑,雖然主流社會不以為然,甚至作出批評,但是事態折射出內地旅客太多的實質,在社會上仍然得到廣泛迴響。
就旅客人數太多,本港的討論大多聚焦市面人潮洶湧,鐵路交通擠迫不堪,不少市民因為受影響而心生怨懟等,不過,從中央的角度,更着眼於極端人士一些言行和效果。那次「驅蝗行動」,極端人士一些言詞,張德江認為帶有「污衊性」、「有失香港市民的風範」,這些批評,除了要給內地民衆消消氣,也是表達中央的不滿。事實上,極端人士的指駡有歧視成分,內地旅客來港消費要受氣、受侮辱,事態經過傳媒報道,某一程度激化內地與本港的矛盾。
另外,那次遊行,示威者之中有團體成員拉出前朝港英旗幟;近年,這類人數寥寥可數的極端活動,雖然在本港並不入流,但是他們每出現一次,都被一些人刻意放大其規模和能量,有人解讀此舉目的為影響中央對港政策措施,今次「驅蝗行動」一小撮人的所作所為,從張德江的說法,已經進入了中央高層的視線和日程。
事態顯示,旅客人數衍生的問題,已經超乎接待或承載能力,而是被人利用為擴大內地與本港的隔閡、深化了兩地矛盾,甚至關乎分離意識會否蔓生的問題;所以,從中央的角度審視事態的深層狀况,才可以解釋港府認為有能力接待,張德江卻要求再做研究的原因。
張德江責成港澳辦連同旅遊局做調研,有意見認為這是中央繞過港府,插手香港內部事務。表面上好像有這種情况,特別是在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未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表述,使人有更多聯想。不過,此事涉及本港,也關乎內地;在實際工作層面,今次調研要到廣東、特別是深圳檢視相關情况,據旅遊業界透露,現在雖然只有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來港自由行,但是其他城市的民衆,不少先到深圳再來港,所以,以去年來港內地旅客超過4000萬人次,多少人經過深圳,是摸清楚內地旅客來港模式的關鍵。這種涉內事務,由港澳辦、旅遊局處理,較港府和中聯辦更恰當。
極端組織「排內」行徑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目前的情况,有3點值得注意。
(1)既然事態由旅客人數太多引起,除非港澳辦和旅遊局認同本港的承載力沒有問題,否則,限制旅客來港人數是合理發展,這樣,就要顧及香港經濟的承受力。旅遊業是本港經濟重要一環,僱用人員衆多,若旅客人數減少太多,會對本港經濟帶來衝擊,因此,限制力度必須拿揑準確。
(2)我們再建議盡快優化「一簽多行」。從數字顯示,不少深圳居民藉着一簽多行把香港納入1小時生活圈;去年入境「內地旅客」之中,以一簽多行來港的約有1200萬人次,佔去年來港旅客總數超過25%,他們約九成即日來回,不在香港過夜。近年內地水貨客活躍,相信一簽多行是最大動力,導致北區、元朗等鄰近深圳的地區,經常出現人滿之患,當區居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所以,把一簽多行改為一日一行,甚至一周一行、一月一行,有需要頻密來港的商務旅客,則改以其他簽注放行,這將大大減輕水貨客的滋擾,可以收立竿見影之效。
(3)即使中央被「驅蝗行動」觸動神經,要出手應對旅客人數問題,但是極端人士不應因而沾沾自喜。首先,他們的「排內」行徑,實際上不符合香港的根本利益,為香港社會所不容;其次,部分人士鼓吹和推動港獨,會導致中央收緊對港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在政改年,港獨團體的活動對民主進程,肯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無證據證明港獨等極端團體的活動,引致中央收緊政改立場,但是極端團體的活動,不會擴大本港的民主空間,卻是可以肯定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