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員工購買基本的醫療保險,今天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醫療保險始終是事後的保障,為員工防患未然,才是治本之道。愈來愈多外國企業透露,它們推行「企業健康項目」之後,員工告病假少了,醫療保險費用下降了,其回報足足是投入的好幾倍,非常可觀;而且,也增強了員工的生產力、士氣和歸屬感。
在港推行「企業健康項目」的Fitmax Centre (HK) Limited,總經理陳肇春表示很難說這項目何時正式出現,只知道美國有很多學者從事公共醫療方面的數據研究。漸漸地,有些研究將對象集中到企業方面。
節省醫療開支 等同投放數倍
強生公司前行政總裁William C. Weldon在2010年12月為《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撰寫的文章就強調,「企業健康項目」為強生公司帶來一群高生產力和忠誠的員工,大大減少了員工的缺席率和醫療開支。他還表明,強生公司每投放1元來推動「企業健康項目」,就可以在醫療開支等方面節省回超過4元。
而且,強生並非唯一一間提出這種觀點的機構。有些企業和學者提出的「回報率」,甚至高於強生。其中,Katherine Baicker、David Cutler和Zirui Song對22間企業進行的研究更顯示,那些企業每投放1元來推動「企業健康項目」,就可以在醫療開支方面節省回3.27元,以及在員工缺席開支方面節省回2.73元,即是合共省回6元。三人更於2010年1月公開發表研究內容。
宜比較前後人均成本
陳肇春承認,美國企業推行「企業健康項目」的回報率這麼可觀,部分是因為當地的醫療費用、購買藥物費用(美國乃醫藥分家),以及保險費用都高昂。另一方面,量化的方式亦會影響計算結果;例如,是否員工每告病假一日,就視為公司損失了相當於該員工日薪的金錢。(有些行業或有些情形可能真的需要這樣計算,因為需要聘請替工,或者令工作延長等。)
他建議,本地企業若做類似的統計時,應使用人均成本作比較。例如,比較推行「企業健康項目」之前和之後的人均醫療開支、人均醫療保險費用、人均病假等。這樣可以免除因為員工數目變動,難以比較總成本的問題。但暫時來說,還未聽聞本地有做這方面的研究和統計。即使是日本,亦未有美國那種研究數據。
Fitmax:助15機構推行
在香港,「企業健康項目」還算是比較新的事物。陳肇春表示,該公司最初只是經營健身室業務。他本人也是因為幾年前到美國交流,而認識到「企業健康項目」,進而將概念帶來香港。
現時,該公司一共協助約15家機構客戶推行「企業健康項目」,包括:德意志銀行的香港分公司、友邦保險(AIA)、海洋公園、馬會、中資機構,甚至只有幾十名員工的公司都有。此外,該公司亦代新鴻基地產(0016)管理環球貿易廣場的健身室SPACE。後者乃專供環球貿易廣場租戶的員工使用,並不對外開放。
據悉,環球貿易廣場的租戶多為投資銀行等。由於金融業應酬多,有些租戶的員工真的超重得厲害,或者膽固醇過高。去年中,Fitmax就為那批租戶舉辦了一個「室內三項鐵人賽」,參加者需要在跑步機跑5公里,在划艇機划1公里,以及踩健身單車8公里。此外,陳肇春亦曾經在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開設講座,介紹「企業健康項目」的理念。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