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心時事 興趣着手(9-13歲)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5日 06:35
2014年03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9歲,為了激發他學習思維的興趣,我們鼓勵他看報紙、時事節目、討論社會及世界大事,但他總推搪說「唔識」、「想不到」、「好悶唔想講」等。學校老師也反映說他不喜歡思考,很多時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意見。我們知道這階段是培養小朋友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時刻,兒子的反應令我們無奈又徬徨,請問可怎樣引導他多作思考,並勇於表達意見?


答﹕以上個案,家長擔心兒子對時事缺乏學習動機,沒有興趣。建議家長先了解兒子有沒有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因為時事是一些較抽象的內容,除了沒興趣外,當孩子不知道時事是什麼一回事時,要去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便較困難。


其實大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提升他對這些範疇的興趣。只要內容有趣,小朋友毋須其他因素,便會自動自覺去學習。但對於一些沒趣味的學習內容,則要「內外夾攻」,即要有內在動機去接觸,外在就要配合很多鼓勵及正確態度,才能令孩子對這些課題產生興趣。


給選擇權看感趣味時事

其中如何令他有興趣看報紙等,就要先誘發好奇心。例如不要強迫小朋友每日都去看報紙,改為做每周大事回顧的project,鼓勵兒子主動看報紙之餘,要讓他有主動選擇權,尋找一些他認為有趣味的時事。這時家長的態度很重要,不要認為兒子所選取的是很無聊或並非老師眼中的大事,先扼殺了他的興趣。如小朋友樂意去做,父母可逐漸加插一些主題,如每周好笑大事回顧、學校大事回顧等,不同的主題可令孩子涉獵更多範疇,建立興趣,令他做起來時覺得更有趣味。


常稱不願表達 或只是口頭禪

關於表達力方面,當孩子常說不願表達,很多時只是口頭禪而已,家長毋須太擔心,也不必與他爭拗,看他交出來的東西便可大概知道他的想法;亦有可能是,他的確沒什麼意見或想不到如何表達,那家長就要看看,對他來說是否真的太沒趣味或煩厭。總之,由小朋友的興趣開始,誘發其好奇心,他總有想表達及有興趣的事物。


家長太多評論 打擊自信心

至於,外在鼓勵及正確態度方面,做project時,如家長太多評論和參與,會影響小朋友的興趣,甚至打擊自信心,使他不想參與由家長設計的功課,情况就如「有你講冇我講」;過多訓話也不好。


因此家長不要抱着評論或批判的態度,對孩子該多些鼓勵及讚賞,尤其當他們自動自覺願意參與時。而當子女有困難時,則不妨在旁協助一下,例如一起上網找資料。


資料提供﹕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陸詠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