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碩﹕農地流轉 步步為營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5日 06:35
2014年03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據新華社上月23日的報道,近期一些地方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急於求成,農村土地流轉過快過急。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土地流轉要規範有序進行、平穩健康發展,「不能搞大躍進,不能搞強逼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


老弱殘疾農民生活堪憂

筆者認為,土地流轉需要重視以下問題。一是無地可種的農民的就業問題。土地流轉給家庭農場後,村民自此就無地可種,每年只能拿到不高的流轉費,既然無地可種,對村民而言就剩下兩條路,要麽留在家裏幫農場主打工,要麽外出打工。


年紀不大的農民可以外出找工作(能否找到還是問題),年紀大、身體有殘疾等「弱勢農民」怎麽辦?資本的趨利性是天然的,同樣,承包土地的商人也要利益最大化,自然,他所要的打工者肯定是能幹活的農民,這就使得「弱勢農民」極有可能被辭工,這些「弱勢農民」外出打工也是「弱勢」,很難找到工作。那就出現一個局面,這些「弱勢農民」成為既無地可種,又沒有工作的「兩無農民」,其生活來源只能指望不多的土地流轉費,這點錢顯然是不夠的。那麽,這些「弱勢農民」後續生活怎麽辦?


改用化肥 土地恐變貧瘠

二是農村地理地貌並非都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尤其是丘陵地區,土地高低不平,落差非常大,連片的土地可以規整以後大規模種植,那些無法規整的土地就是流轉掉也難以大規模種植。這些土地流轉後,雖然集中到大戶手中,但耕作模式依然與原先的家庭耕作模式一樣,承包商無法開展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只能僱人進行「傳統耕作」。既然難以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家庭農場的經營成本必然抬升,這就不可避免地引發下面的問題。


土地流轉後,家庭農場的種植方式並沒有發生實質改變。由於土地難以實現連片大面積機械化耕作,土地流轉後,承包商只能僱用農民作傳統種植。不同的是,為了提高產量,承包商使用化肥的量會更大,農家肥被徹底棄用(在農戶手中,至少還用一點農家肥)。如此直接的後果,就是加速土地板結老化,進而造成糧食品質下降。這裏的土地流轉只不過是從農民個體手中流轉到家庭農場的承包商,並沒有由此帶來耕種模式的本質改變。


所以,在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此外,做好土地流轉工作還需要思想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和工作方式上的大膽創新。中國政府的各級各部門應抓住機遇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進有實力和投資意向的企業進入農村搞發展,讓農民看到前景、看到市場,真心實意地願意幹。但對引進的企業的經營情况、營運資質和投資內容等要作嚴格審查,選擇實力雄厚的企業,這樣既能保障農民的收入,同時也能夠防止企業對土地實行掠奪式的經營。


確立法則 保障農民權益

話好說,但事卻難辦。筆者舉雙手贊成土地流轉,但是,若想實現土地流轉的初衷和目的,需要土地確權、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法規等一系列工作落實到位。而這正是農民利益能否得到維護與保障、土地流轉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核心所在。在執行力方面,中國農業管理部門和各級組織還有所欠缺,未來努力的空間還很大。需要認清的現實是,達到最終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急不得,更停不得。


(作者電郵:larryhuangshuo@gmail.com)

作者簡介﹕內地時事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