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出席座談會,大學教授根據統計數據探討香港貧窮問題,提及香港離婚數字比新加坡為高,每年平均有4萬對新人結婚,離婚的有2萬多,當中以居住公屋的家庭離婚率較高;由於女性教育水平及賺錢能力比以前高,所以離婚後不少會由母親肩負照顧子女的責任,在此種種情况之下,孩子失去一個學習的榜樣,對學習及成長過程影響甚大。
父母離婚 影響子女學習
與會者提出不少觀點,包括離婚個案當中有多少虛假申請,以騙取綜援,又或者數據可有分析新移民或少數族裔的數字;也有不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提供學前免費教育,延長日間託兒服務或提供全日制幼稚園及小學教育,在釋放婦女勞動力之時,最重要是可以培育學童健康成長。
「一家人齊齊整整 食餐安樂茶飯」
姑勿論數據背後的意義,反正統計數字是各取所需,但有一點相信大家都會認同的是完整家庭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是長輩口中常言的「一家人齊齊整整,食餐安樂茶飯」。1960、70年代的香港,典型家庭男主外、女主內,媽媽負責照顧一家起居飲食,父親上班,再忙碌也會回家吃飯,一家人圍坐飯桌,閒話家常,即使是清茶淡飯,樂也融融。腦海飄過的是母親在熱廚房弄到滿頭大汗、也有不少被火燙傷的情景。隨着香港工業北移,家計會推動「一個起,兩個止」,小家庭陸續形成,公屋亦從過去舊式共用廚廁的設計,改為獨立單位,提高私人空間的同時,家庭鄰里關係卻變得淡泊,究竟改善居住環境為何卻改善不了夫婦感情?
「在家吃飯」體驗家庭溫馨
筆者有緣認識陳紀臨及方曉嵐夫婦,他們退休回流香港,過去4年出版共9本、超過四百多道菜式的食譜,他們撰寫的菜式,是大部分人在家想吃的本土懷舊菜,用簡單易買的食材,配以易學的烹調方法,而且不規限於明火煮食,使用電磁爐烹調,效果一樣。他們不求名利,只希望提倡「在家吃飯」,體驗家庭的溫馨和諧,令筆者感動的是讀者還可以認識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是最佳的精神食糧。也許是時候推動家庭和諧,以食為先的文化,可以改善離婚問題。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
[莊偉茵 莊諧並重]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