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能夠遠赴他鄉,親身感受異地的風情和享受地道美食,確是旅遊所帶來的賞心樂事。
時至今日,所謂的遊埠,完全不受地域限制,隨心所欲,既可參加旅行社的尊貴安排,也可選擇自由行的形式,任君選擇。
至於吃喝玩樂和購物早已是旅遊的指定動作和例必內容,尤其是購物,早已成為大多數人心中所認定旅遊的終極目標。
近年香港自由行興旺,帶動了零售業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帶旺了本地經濟,但同時卻惹來了不少「中港矛盾」,而矛盾更激化至近月在尖沙嘴鬧市的「驅蝗行動」及拖篋示威,正好反映物極必反的道理。
公眾亦開始憂慮香港本身對旅客量的承受力,是否早已超出負荷。
在剛推出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向旅發局增撥近億元以推動會議展覽旅遊和注入新的盛事元素,而局方估計今年更有高達5800萬旅客訪港,較去年上升8.6%。
更渴望將啟德興建多座高級酒店,打造成「亞洲瑞士」,吸引更多高消費旅客。
一個地方能夠成為旅遊熱點,箇中原因更是難以一一說明,但歸根究柢,首先是其地理位置和氣候。其次是當地是否擁有獨特的文化和地道色彩,當中更會考慮地方安全性和其他的支援。至於香港能夠在亞洲芸芸的地區中,獨佔鰲頭,成為旅遊熱點,相信要和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說起。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化身」
香港地處南中國的邊陲,擁有良好的天然深水港,百多年來已是珠三角一帶重要的貨物轉口站。作為殖民地,中西文化早已交匯融合,傳統文化仍得以承傳。法治精神有所依據,相對國內的政治和經濟不穩定,香港無疑是一處可安身立命之地。另一方面,香港背靠中國,在五十年代初韓戰爆發前,仍是擔當一扇窗口的角色。外國人能夠到港一遊,已等同踏足中國土地,加上中國文化濃厚色彩仍隨處可見,例如新界的農耕和客家婦女,加上漁港的舢板搖曳,全都是外國人所希望預見的「中國特色」,至於香港,只是一個名字,她只是中國的一個「化身」。
荷李活電影確定「東方之珠」美譽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早期的歐美旅客,部分仍抱着獵奇心態,常以白種人的優越感睥睨發展中的地區文化,因此在本地旅遊景點中,除了慣常的避風塘、山頂、新界鄉村之外,還加插一些露天街市或地痞茶店,既令他們親身體驗香港真實的一面,最重要的是目睹骯髒凌亂嘈雜的實况而驚歎,隨之而來只會換來訕笑和鄙視。對香港的落後和黑暗而言,西方的文明彷彿就是最好的救贖。而荷李活電影《生死戀》(1955)和之後的《蘇絲黃的世界》(1960)最能反映此種想法,難得電影將香港的風情和迷人景致帶上世界舞台,風靡萬千觀眾,確定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美譽。
傳落馬洲可瞭望對岸解放軍
在冷戰的時期,六十年代中,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竟又衍生出滿足一班渴望窺探紅色中國的外來客而生的新景點──落馬洲瞭望站,據聞在小山丘上,只需拿上望遠鏡,就能看到對岸的解放軍持槍站崗,偶爾還會親歷偷渡客被追捕的境况,不知這種景象在當年的西柏林有否發生過。姑勿論真實與否,落馬洲大受歡迎,每日來者絡驛不絕,可說是香港景點的奇葩。
尖沙嘴沒金舖電器店 多賣土產紀念品
置身於一個已發展的旅遊點,不難發現不少附帶的旅遊紀念品充斥其中。當中大多以當地土產或具文化符號和獨特色彩,包裝成為一種直接和「易入口」的產物。在這種特定場景的氛圍下,大部分的旅客,如果覺得合眼緣和價錢合理下,都絕不吝嗇,選購一些具代表性的旅遊紀念品留念。還記得六十年代後,尖沙嘴作為香港重要的旅遊區,沒有今天遍地的金舖和電器店,一些店舖更會以專門售賣紀念品為主;例如早年一些維港帆船的油畫,俗稱「行貨畫」,更是大行其道,而一些大廈後巷攤檔,會售賣好些充滿東方風情的紀念品,大紅大紫的扇面或小花瓶,織錦手帕、象牙製品和民間工藝品,甚至是一些香港製造的色情小品等等,不勝枚舉,令旅客目不暇給,充滿好奇,愛不釋手。但在本地人眼中,卻大都是一些媚俗不堪,俗不可耐,與其說是異國風情,實情是「呃鬼佬」的小玩意,不屑一顧。
話說回頭,今時今日,又會有多少人會細想旅遊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在生活的重壓之下,純感官的盡情享受,已是最好的發泄和解脫。至於什麼美食、靚景,統統都只是消費的東西,而紀念品最終只淪為放在抽屜裏,等候下一次大掃除的身外物。
文、圖 吳文正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時至今日,所謂的遊埠,完全不受地域限制,隨心所欲,既可參加旅行社的尊貴安排,也可選擇自由行的形式,任君選擇。
至於吃喝玩樂和購物早已是旅遊的指定動作和例必內容,尤其是購物,早已成為大多數人心中所認定旅遊的終極目標。
近年香港自由行興旺,帶動了零售業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帶旺了本地經濟,但同時卻惹來了不少「中港矛盾」,而矛盾更激化至近月在尖沙嘴鬧市的「驅蝗行動」及拖篋示威,正好反映物極必反的道理。
公眾亦開始憂慮香港本身對旅客量的承受力,是否早已超出負荷。
在剛推出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向旅發局增撥近億元以推動會議展覽旅遊和注入新的盛事元素,而局方估計今年更有高達5800萬旅客訪港,較去年上升8.6%。
更渴望將啟德興建多座高級酒店,打造成「亞洲瑞士」,吸引更多高消費旅客。
一個地方能夠成為旅遊熱點,箇中原因更是難以一一說明,但歸根究柢,首先是其地理位置和氣候。其次是當地是否擁有獨特的文化和地道色彩,當中更會考慮地方安全性和其他的支援。至於香港能夠在亞洲芸芸的地區中,獨佔鰲頭,成為旅遊熱點,相信要和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說起。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化身」
香港地處南中國的邊陲,擁有良好的天然深水港,百多年來已是珠三角一帶重要的貨物轉口站。作為殖民地,中西文化早已交匯融合,傳統文化仍得以承傳。法治精神有所依據,相對國內的政治和經濟不穩定,香港無疑是一處可安身立命之地。另一方面,香港背靠中國,在五十年代初韓戰爆發前,仍是擔當一扇窗口的角色。外國人能夠到港一遊,已等同踏足中國土地,加上中國文化濃厚色彩仍隨處可見,例如新界的農耕和客家婦女,加上漁港的舢板搖曳,全都是外國人所希望預見的「中國特色」,至於香港,只是一個名字,她只是中國的一個「化身」。
荷李活電影確定「東方之珠」美譽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早期的歐美旅客,部分仍抱着獵奇心態,常以白種人的優越感睥睨發展中的地區文化,因此在本地旅遊景點中,除了慣常的避風塘、山頂、新界鄉村之外,還加插一些露天街市或地痞茶店,既令他們親身體驗香港真實的一面,最重要的是目睹骯髒凌亂嘈雜的實况而驚歎,隨之而來只會換來訕笑和鄙視。對香港的落後和黑暗而言,西方的文明彷彿就是最好的救贖。而荷李活電影《生死戀》(1955)和之後的《蘇絲黃的世界》(1960)最能反映此種想法,難得電影將香港的風情和迷人景致帶上世界舞台,風靡萬千觀眾,確定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美譽。
傳落馬洲可瞭望對岸解放軍
在冷戰的時期,六十年代中,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竟又衍生出滿足一班渴望窺探紅色中國的外來客而生的新景點──落馬洲瞭望站,據聞在小山丘上,只需拿上望遠鏡,就能看到對岸的解放軍持槍站崗,偶爾還會親歷偷渡客被追捕的境况,不知這種景象在當年的西柏林有否發生過。姑勿論真實與否,落馬洲大受歡迎,每日來者絡驛不絕,可說是香港景點的奇葩。
尖沙嘴沒金舖電器店 多賣土產紀念品
置身於一個已發展的旅遊點,不難發現不少附帶的旅遊紀念品充斥其中。當中大多以當地土產或具文化符號和獨特色彩,包裝成為一種直接和「易入口」的產物。在這種特定場景的氛圍下,大部分的旅客,如果覺得合眼緣和價錢合理下,都絕不吝嗇,選購一些具代表性的旅遊紀念品留念。還記得六十年代後,尖沙嘴作為香港重要的旅遊區,沒有今天遍地的金舖和電器店,一些店舖更會以專門售賣紀念品為主;例如早年一些維港帆船的油畫,俗稱「行貨畫」,更是大行其道,而一些大廈後巷攤檔,會售賣好些充滿東方風情的紀念品,大紅大紫的扇面或小花瓶,織錦手帕、象牙製品和民間工藝品,甚至是一些香港製造的色情小品等等,不勝枚舉,令旅客目不暇給,充滿好奇,愛不釋手。但在本地人眼中,卻大都是一些媚俗不堪,俗不可耐,與其說是異國風情,實情是「呃鬼佬」的小玩意,不屑一顧。
話說回頭,今時今日,又會有多少人會細想旅遊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在生活的重壓之下,純感官的盡情享受,已是最好的發泄和解脫。至於什麼美食、靚景,統統都只是消費的東西,而紀念品最終只淪為放在抽屜裏,等候下一次大掃除的身外物。
文、圖 吳文正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