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聖經說﹕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意大利藝術家Caravaggio以畫筆及油彩,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繪畫之中,勾勒出黑暗、光明,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
在香港,十七世紀意大利巴洛克時期畫師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也許不及前人達文西及米高安哲羅般為人熟知,但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供放在歐洲各地教堂、博物館的國寶級名作。
三月上旬,卡氏名作《以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 1606﹚將會於香港展出,主辦單位亦邀來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韋一空﹙Frank Vigneron﹚策展,同場展出四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
Caravaggio的《以馬忤斯的晚餐》背景是極端的黑,黑得有如劇場裏的布幕。即使畫中的主角是耶穌,在漆黑之中,剛復活的他頭上沒有光環,一臉憂愁,與門徒及平民百姓分享晚餐。
耶穌頭上沒光環
這次展覽的題為「光•影」,負責策展中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韋一空說,Caravaggio畫作的特色在於對極端的黑和光線的處理﹕「米高安哲羅以數學令圖像立體,Caravaggio則以光暗的對比處理立體畫面,將光線聚焦並突出畫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當時來說,他可說是光暗法的先鋒。」除了作畫手法,Caravaggio的畫作在當時惹起爭議,源於他嘗試在畫中「寫實」——以平民百姓作為畫中人的模特兒,繪出上流社會以外的畫像,記下不同階層的人的故事。
畫聖母 邀妓女當模特兒
他的畫以妓女、乞兒、沒有受過教育的路人作為模特兒,當中最具爭議性的是他以妓女作模特兒而替聖母作象。「在他的作品Madonna di Loreto中跪在地上的朝聖者,他們老弱、疲憊、赤着雙腳,但畫中的宗教意義及對人性的描寫,正好透過寫實而帶出。」韋說卡氏影響了當時的青年畫家們也開始描畫社會的不同面貌,甚至近代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他是詩人、哲學家,也是同性戀者,最後被謀殺而死。兩位不同年代的意大利藝術家,經常被人相提並論,除了因為作品中的宗教性,更因為他們都嘗試在陰影底下尋找真實。
犯殺人罪遭流放 畫風趨陰暗
卡氏繪畫過兩幅《以馬忤斯的晚餐》,一幅繪於1601年,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另一幅繪於1606年的就是今次展出的作品。繪畫這兩幅畫的五年之間,Caravaggio在生命上經歷了重大的轉折——他犯了殺人罪,逃離了羅馬,以戴罪之身在意大利西班牙各地放逐。「第一幅的《以》用色、光線都較為明亮、人物動作更具戲劇感,耶穌的形象更Sexy,甚至桌面上的那盤水果都更生動。你可以說這幅作品更『荷李活』風格。但這次展覽的一幅,畫中色彩、光線、氛圍較陰暗。」韋說,兩幅畫對照之下,反映了卡氏在數年的旅程之中,無論在技巧及思考上都有所發展及改變。
Caravaggio以革命性的手法描繪光影與人性,除了影響了同代的藝術家,以至今天本地的藝術家也嘗試以他的作品來「再創作」,從古典作品之中發掘現代的意義。
同場展出
周俊輝當代再創作
今次與Caravaggio的名作同場展出作品的周俊輝,之前也用過卡氏作品《聖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及《聖馬太的靈感》﹙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等作為創作元素,他在畫中加入中國小說的元素,並以自己相片作為畫中主角。當他獲邀參與這次展覽,更主動答應以《以馬忤斯的晚餐》為本,按其原來大小重新創作。這幅創作由相片砌成,他將畫中的人物都換成自己的面孔,人物的身體卻是塑膠玩具模型。「巴洛克時期不會在美學經驗裏出現塑膠figure公仔,但卻是可以放入現代人的美學經驗裏。巴洛克時期的經典畫當中多是歐洲人、意大利人的面孔,於是我便以自己東方人的面孔取代原作中人物。這牽涉了當今所謂『原創』﹙Originality﹚的問題。例如聖經的文本也不是源於歐洲,佛像在泰國日本中國的形象也有所不同。所謂藝術的精神,是否不只是分為中西藝術那樣簡單?香港藝術家的位置會否是在混合的系統當中?」
殺人犯畫宗教畫 經典?革命?
周俊輝曾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旅居半年,也到過Caravaggio流放過的不同城市,找尋卡氏的真迹。「將他的畫與他的人生經歷結合來看,以殺人犯的身分去畫宗教畫,本身已是離經叛道。他的作品現在是經典,但在當時卻是充滿革命性、受人非議。看Caravaggio的作品令我想到,藝術中的革命性、破壞性,並不止出現在當代藝術,在四五百年前的藝術品早已存在。」
為何我們要看真迹?
近年「國寶級」的藝術作品真迹幾乎是輪着來港,國寶《清明上河圖》、畢加索名畫,去年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等等……每每展覽都成為城中「盛事」,觀看展覽總是人逼人,加上現今科技,以電腦、手機可以更近距離及更清晰的去觀賞畫作。到了今天,觀賞「真迹」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先前獲邀到意大利舉行展覽,在當地欣賞過不少藝術真迹的周俊輝說,「從真迹你可以看到作者在四五百年前為了繪畫而花過的精力。即使圖畫已褪色,受時間的洗禮而變得不清晰,但真迹卻有能力令欣賞者去好奇這幅畫的歷史、畫家的生平事」。他說他在羅馬教堂看到卡氏另一作品《聖馬太蒙召》的真迹,這是教堂邀請Caravaggio作畫,油畫至今放在教堂內暗黑之處,當遊人進入教堂,投幣後便會着燈一分鐘,讓人觀看,觀眾在畫作的原處更能感受作品的過去及現在的意義。
展覽資料
香港賽馬會呈獻﹕光•影——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大師卡拉瓦喬
同場展出王無邪、蘇慶強、曾建華及周俊輝的作品,是次展覽自3月1日起會有一系列免費教育活動,歡迎市民參加。
日期﹕3月12日至4月13日
地點﹕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查詢﹕asiasociety.org/hong-kong
文 蔡琇莹
圖 林俊源、葉家豪、亞洲協會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意大利藝術家Caravaggio以畫筆及油彩,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繪畫之中,勾勒出黑暗、光明,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
在香港,十七世紀意大利巴洛克時期畫師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也許不及前人達文西及米高安哲羅般為人熟知,但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供放在歐洲各地教堂、博物館的國寶級名作。
三月上旬,卡氏名作《以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 1606﹚將會於香港展出,主辦單位亦邀來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韋一空﹙Frank Vigneron﹚策展,同場展出四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
Caravaggio的《以馬忤斯的晚餐》背景是極端的黑,黑得有如劇場裏的布幕。即使畫中的主角是耶穌,在漆黑之中,剛復活的他頭上沒有光環,一臉憂愁,與門徒及平民百姓分享晚餐。
耶穌頭上沒光環
這次展覽的題為「光•影」,負責策展中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韋一空說,Caravaggio畫作的特色在於對極端的黑和光線的處理﹕「米高安哲羅以數學令圖像立體,Caravaggio則以光暗的對比處理立體畫面,將光線聚焦並突出畫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當時來說,他可說是光暗法的先鋒。」除了作畫手法,Caravaggio的畫作在當時惹起爭議,源於他嘗試在畫中「寫實」——以平民百姓作為畫中人的模特兒,繪出上流社會以外的畫像,記下不同階層的人的故事。
畫聖母 邀妓女當模特兒
他的畫以妓女、乞兒、沒有受過教育的路人作為模特兒,當中最具爭議性的是他以妓女作模特兒而替聖母作象。「在他的作品Madonna di Loreto中跪在地上的朝聖者,他們老弱、疲憊、赤着雙腳,但畫中的宗教意義及對人性的描寫,正好透過寫實而帶出。」韋說卡氏影響了當時的青年畫家們也開始描畫社會的不同面貌,甚至近代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他是詩人、哲學家,也是同性戀者,最後被謀殺而死。兩位不同年代的意大利藝術家,經常被人相提並論,除了因為作品中的宗教性,更因為他們都嘗試在陰影底下尋找真實。
犯殺人罪遭流放 畫風趨陰暗
卡氏繪畫過兩幅《以馬忤斯的晚餐》,一幅繪於1601年,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另一幅繪於1606年的就是今次展出的作品。繪畫這兩幅畫的五年之間,Caravaggio在生命上經歷了重大的轉折——他犯了殺人罪,逃離了羅馬,以戴罪之身在意大利西班牙各地放逐。「第一幅的《以》用色、光線都較為明亮、人物動作更具戲劇感,耶穌的形象更Sexy,甚至桌面上的那盤水果都更生動。你可以說這幅作品更『荷李活』風格。但這次展覽的一幅,畫中色彩、光線、氛圍較陰暗。」韋說,兩幅畫對照之下,反映了卡氏在數年的旅程之中,無論在技巧及思考上都有所發展及改變。
Caravaggio以革命性的手法描繪光影與人性,除了影響了同代的藝術家,以至今天本地的藝術家也嘗試以他的作品來「再創作」,從古典作品之中發掘現代的意義。
同場展出
周俊輝當代再創作
今次與Caravaggio的名作同場展出作品的周俊輝,之前也用過卡氏作品《聖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及《聖馬太的靈感》﹙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等作為創作元素,他在畫中加入中國小說的元素,並以自己相片作為畫中主角。當他獲邀參與這次展覽,更主動答應以《以馬忤斯的晚餐》為本,按其原來大小重新創作。這幅創作由相片砌成,他將畫中的人物都換成自己的面孔,人物的身體卻是塑膠玩具模型。「巴洛克時期不會在美學經驗裏出現塑膠figure公仔,但卻是可以放入現代人的美學經驗裏。巴洛克時期的經典畫當中多是歐洲人、意大利人的面孔,於是我便以自己東方人的面孔取代原作中人物。這牽涉了當今所謂『原創』﹙Originality﹚的問題。例如聖經的文本也不是源於歐洲,佛像在泰國日本中國的形象也有所不同。所謂藝術的精神,是否不只是分為中西藝術那樣簡單?香港藝術家的位置會否是在混合的系統當中?」
殺人犯畫宗教畫 經典?革命?
周俊輝曾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旅居半年,也到過Caravaggio流放過的不同城市,找尋卡氏的真迹。「將他的畫與他的人生經歷結合來看,以殺人犯的身分去畫宗教畫,本身已是離經叛道。他的作品現在是經典,但在當時卻是充滿革命性、受人非議。看Caravaggio的作品令我想到,藝術中的革命性、破壞性,並不止出現在當代藝術,在四五百年前的藝術品早已存在。」
為何我們要看真迹?
近年「國寶級」的藝術作品真迹幾乎是輪着來港,國寶《清明上河圖》、畢加索名畫,去年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等等……每每展覽都成為城中「盛事」,觀看展覽總是人逼人,加上現今科技,以電腦、手機可以更近距離及更清晰的去觀賞畫作。到了今天,觀賞「真迹」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先前獲邀到意大利舉行展覽,在當地欣賞過不少藝術真迹的周俊輝說,「從真迹你可以看到作者在四五百年前為了繪畫而花過的精力。即使圖畫已褪色,受時間的洗禮而變得不清晰,但真迹卻有能力令欣賞者去好奇這幅畫的歷史、畫家的生平事」。他說他在羅馬教堂看到卡氏另一作品《聖馬太蒙召》的真迹,這是教堂邀請Caravaggio作畫,油畫至今放在教堂內暗黑之處,當遊人進入教堂,投幣後便會着燈一分鐘,讓人觀看,觀眾在畫作的原處更能感受作品的過去及現在的意義。
展覽資料
香港賽馬會呈獻﹕光•影——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大師卡拉瓦喬
同場展出王無邪、蘇慶強、曾建華及周俊輝的作品,是次展覽自3月1日起會有一系列免費教育活動,歡迎市民參加。
日期﹕3月12日至4月13日
地點﹕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查詢﹕asiasociety.org/hong-kong
文 蔡琇莹
圖 林俊源、葉家豪、亞洲協會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