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用逾11億元推動全港電子病歷互通平台,醫生日後在病人授權下,可在網上閱覽病人健康紀錄,主要病人對象為長期病患、長者及初生嬰兒。為防濫用,當有人閱覽資料時,病人會即時收到短訊或電郵通知,以便監察;下一步病人亦可只需付廉價收費,便可查閱紀錄。政府正草擬法例保障電子病歷的私隱及系統保安,今年上半年呈交立法會,目標下半年啟動系統。
梁家騮憂參與率低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認為,電子病歷只能在固定電腦閱覽,若有故障,對醫護人員不方便,加上是自願性質,擔心參與率不高。
該全港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計劃分兩階段推行,首階段先設醫生入口網站,獲病人授權的公院及私家醫生可瀏覽病人在公院及私院、診所的文字病歷,了解其家族病史、過敏史等;至2014/15度的第二階段,則擴至影像紀錄,病人登記後亦可付低水平收費申請閱覽紀錄。
至於病人私隱方面,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石致豪稱,該互通平台只可以在固定電腦及互聯網地址登入,每當有醫生閱覽資料時,病人便會即時收到郵寄、電話短訊或電郵通知,「如果是凌晨收到SMS)短訊),(病人)便會好擔心,打電話上來(查詢),我們就可以即時處理」。而不同醫護職級可閱覽範圍亦有限制,如藥劑師只能看藥物資料。
病人可授權指定醫生查閱
食物及衛生局電子健康記錄統籌處副處長李碧茜亦稱,病人有權選擇可查閱電子病歷的醫生,她舉例,若病人先後看過3個醫生,其中一名「不特別信任」,病人可只授權另兩名醫生。
政府自2009年已獲立法會批准撥款7.02億元設立第一階段平台,2014/15年度至2018/19年度推行第二階段,預計所需開支為4.22億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