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鏗、葉仲茵、趙永佳﹕回收率盲點與都市廢物管理前路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01日 06:35
2014年03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環保署最近公布了新一年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除了指出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由2011年的48%下降至2012年的39%之外,署方亦同時承認了回收率近年攀升的現象(最高為2010年的52%),應該是出於塑膠廢料出口商誤將部分入口加工再轉口的塑膠廢料計算為本地生產所致。如果把這部分入口的塑膠廢料剔除在計算總體廢物回收率之外,這幾年曾「令人鼓舞」的回收率皆可能屬錯誤印象。


該報告指出,2012年出口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達210萬公噸,有6萬公噸在本地處理,另外的340萬公噸則以堆填方式處理。用過去的解讀方法來理解,大眾會認為2012年總共有216萬公噸「本地」製造的都市固體廢物已循環處理。然而,現經環保署的解讀,我們便要小心理解過去數年的廢物回收率。


小心理解過去數年廢物回收率

香港作為轉運世界各地「循環再造物料」的港口已有多年歷史,而中國亦是從香港入口這些物料的主要接收國家。就塑膠廢料而論,根據政府統計處2012年的數據顯示,從香港轉口到世界各地的塑膠廢料達293萬公噸(轉口到中國的佔97.5%),而由香港本地出口的塑膠廢料則達30.8萬公噸(出口到中國的佔98.7%)。


環保署坦言,以上有關本地出口塑膠廢料的數字,因有回收商誤報的關係,以致官方公布的回收率一直比實際的高。而2012年回收率的下降,亦與中國近年減少進口塑膠廢料有關。從統計處的香港商品貿易統計可見,由香港出口到中國的塑膠廢料便由2010年的153.4萬公噸下降至2012年的30.4萬公噸。


因是次「誤算」事件,我們再次檢視過去的報告,得出以下的總結。首先,環保署和有關部門應盡快尋求解決方案,以讓日後的數字能正確反映實際回收率。不論是2010年最高回收率的52%或剛公布2012年創10年新低的39%,皆不能反映實際的回收率,真實的回收率應該更低。


第二,既然出口循環再造的廢物數字並不準確,我們可着眼於在本地循環再造的廢物量。多年的報告顯示,於本地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由2003年的21萬公噸下降到2012年的6萬公噸,減幅達七成。2007年本地循環再造物料總量開始驟降,分類數據顯示,其主要原因在於廢紙循環再造的數字於該年開始跌至零。這意味着香港現在只有出口廢紙的「回收業」而沒有本地的「紙料循環再造業」。至於塑膠廢料的循環再造數字,亦由2003年的約2萬公噸下降至2007年的2000公噸,2012年則回升至8600公噸,可見塑膠廢料循環再造業在本港發展的前景亦不明朗(表一)。


第三,多年的報告亦顯示,以堆填方式處置的都市固體廢物十年來維持在一定水平,顯示本地製造的廢物對堆填區施加的壓力一直沒絲毫減少(表二)。


本地循環再造廢物量連年下降,而現有的循環再造設施在將來相信亦不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另一方面,堆填區仍是本港現時唯一的末端廢物處理設施,政府遂將於本月下旬向立法會提交「三堆一爐」的建議,再次為興建焚化爐計劃「闖關」。針對以上都市廢物管理的難題,香港市民又有什麼看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曾於去年12月,探討市民對施政報告應優先處理哪方面的環保問題之意見(註)。從調查結果可見,有接近三成半市民(34.3%)選擇「推動環保回收行業」應為最優先,另亦有約兩成市民(19.9%)選擇「增加社區回收設施瘂W加回收的種類」應為最優先。就兩種末端廢物處理設施來看,有多於兩成市民(21.8%)認為「興建焚化爐」應優先處理,「擴大堆填區」則只有約半成市民(6.3%)選擇。至於剛結束諮詢的「固體廢物徵費」,相對以上各個選項而言,則只有不足一成的市民(8%)認為應優先處理。


積極推動本地循環再造業

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管理問題迫在眉睫,環境局長亦在最近發表的《香港家書》透露,雖然政府近年一直推動源頭減廢,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政府仍認為興建焚化爐是減少堆填區壓力的最可行措施。不過,從民意調查所見,推動本地循環回收,實仍為較多市民樂見政府須優先處理的環保政策。汲取是次「回收率誤算」事件的教訓,政府實在有必要更積極推動本地循環再造行業和建設有關的社區配套設施,減少出口市場波動對回收率的影響,以助真正並持續地提高香港的廢物回收率,另外同時推行生產者責任制,最終達到減少對末端廢物處理設施的依賴。


(註)是次電話調查的方法和詳細數據可見以下網址:

http://www.cuhk.edu.hk/hkiaps

李鏗、葉仲茵

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永佳

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