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月份的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下跌至48.3,創7個月新低,不僅低於1月份的49.5,也差過市場預期的49.5。 疲弱的經濟數據引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再次升溫,眾多香港投行紛紛發表報告開始探討 「中國硬着陸」的市場風險。
反駁唱衰言論 官媒幼稚
「一些資本大鱷在推波助瀾,刻意唱空中國」、「一些海外勢力在叫囂中國經濟硬着陸,別有用心」。立刻,我們就看到內地一些新聞媒體對此措辭強烈的評論。「看空中國的勢力必將再一次失望!」、「中國經濟絕對不會硬着陸!」這些鏗鏘有力的言論聽起來很美、很愛國。但其實這些言論是幼稚、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對此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才可更加清楚地看清中國的經濟發展。
GDP以外生活質素待改善
首先,讓我們坦誠面對事實,這兩年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放緩。2014經濟增長目標是7.5%、7.0%還是7.2%並不重要,增長放緩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並且將來經濟增速還可能進一步放慢。從1978年內地打開國門、改革開放,到2013年已經35年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35年!這35年的平均增幅是9.8%。這是世界紀錄,無人可及。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使每年的經濟平均增幅降到4%。中國仍將在2043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以美國年平均增長等同於2013年的1.9%計算)。中國的發展到了2043年就結束了嗎?顯然不是,國家的發展任重而道遠。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歷程。爭取早幾年,或是晚幾年達到世界經濟最大國的地位對中國來說,其實毫無價值(有統計說,遠在唐朝時,中國GDP就佔全球比重58%)。
中國追求的不應是一個單純的GDP數字,而應該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人民的生活水準、教育程度、文化質素、環境保護、身體健康等等方面達到世界第一。經濟高速增長了這麼多年,在物質生活,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環境保護和整治污染、醫療和退休保障、過剩產能以及債務膨脹等問題,都要花時間、精力去解決。增長放緩從這方面來說,正是當前中國所需要和所期望的。中國需要抓住這個機會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淘汰過剩和無效產能,提高生產率,改善經濟增長效率。
如果經濟放緩恰恰是我們所需要的,又何必懼怕「唱空中國」、「中國硬着陸」等等的論調呢?刻意拒絕經濟放緩以及與之而來結構調整,強行加大投資、放寬借貸,繼續低效率、超高速增長的發展思路,才是中國當前真正應該擔心的問題。內地股市多年以來一直熊冠全球,為什麼呢?如果說股市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否中國改變一下經濟增長模式,情况才會有所不同呢?
經濟放緩反成深化改革契機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經濟不可以放緩到4%至5%的水準。因為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是發展中國家的核心,是世界最大貿易體。如果放緩,後果非常嚴重云云,這種說法更加可笑。國家發展考慮的首先是本國的發展,各國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形態和模式。中國的經濟政策決定不可能全面考慮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需求。退一步來說,若一些國家長期片面依賴中國粗放的經濟增長,他們是不是也到了該調整結構的時候?如果中國現在的「硬着陸」會帶來將來更高效、更持久的增長,他們是否因為也將最終受益,而應該現在大力支持呢?
總之,經濟增長放緩,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的機會,恰恰是高速增長多年的中國所需要的,是個機遇。我們不應害怕,而應該大膽地去改革。今天的放緩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增長。若有人把放緩叫做「硬着陸」,讓他們去叫吧。中國,請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為香港對冲基金投資總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