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真普選凝聚撕裂的人心 /張文光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26日 06:35
2014年02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衝解放軍營的風波還未過去,便爆發廣東道的「驅蝗行動」。


不足兩個月的時光,兩次矚目的中港衝突,參與人數雖不算多,但港英旗、「驅蝗」與「支那」的本土信息,觸動中共最敏感的神經。


《環球時報》反應強烈:將衝解放軍營視為「挑戰國家的主權與安全」,將驅蝗行動視為「法西斯族群撕裂的惡劣行為」。


驅蝗行動不滿自由行,抗議對象不是特區政府,而是來港消費的大陸旅客,滋擾正當經營的名店商戶,引來主流輿論的批評。


氣勢洶洶的驅蝗發起人,事後作含蓄的歉意,說聲「不好意思了」。


「不好意思了」,只因「行動對遊客及商店帶來不便」。其實,驅蝗行動令人厭惡之處,是將大陸旅客當蝗蟲,侮辱了人的尊嚴;亦將中國稱作支那,勾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慘痛回憶。


無論多麼不滿自由行,總不應歸罪旅客。龍應台批評大陸的話,「請用文明來說服我」,也可用在驅蝗行動中。


舉起殖民地的港英旗,欺侮羞辱無辜的旅客,能解決自由行人滿之患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港人都做過旅客,人在外地,遇到同樣的指罵羞辱,情何以堪?群眾運動應面向當權者,而不是無力反抗的無辜旅客,不管他們來自什麼地方。


中央黨報的反應也令人吃驚,憤怒的言詞蓋過理智,粗俗的例子令人側目。


《環球時報》怒氣十足,對驅蝗行動口誅筆伐,連「富有的內地表妹來港血拼搭救港燦」都用上了,像一場中港的泥漿摔角,這邊是惡言,那邊是怒罵,都在傷害對方,加深中港兩地「族群撕裂」的因子。


驅蝗行動的深層原因,豈止香港旅遊設施滯後,容不下自由行的旅客?

回歸16年,中央對雙普選的壓制,對國內異見者的打壓,以及近年不斷的中港矛盾:孕婦的牀位短缺、嬰兒的奶粉短缺、北區的學位短缺、水貨的物品短缺,特區政府處理不當,民怨不斷累積。


自由行旅客仍洶湧而來,商場佈滿了拖篋、地鐵擠滿了旅客、租金日用品的漲價、生活的文化差異,憤懣遲早爆發。


港人當然明白,自由行帶來的經濟刺激,有助部分港人家庭生計,讓香港走出金融海嘯和SARS歲月的陰霾。


一本通書不能讀到老,自由行不能永遠擴張,旅客不能過度影響民生,喧賓奪主。


當旅客超過香港的承受力,衝擊了港人的生活起居,久而久之,怨由心生,那些深受影響的人,難免要求特區政府收緊甚至取消自由行。


關於自由行的爭議,社會討論未必成熟,像最近的陸路入境稅,但梁振英一句「未富先驕」,便否定市民渴望理順自由行的聲音,港人怎能接受?

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提議為自由行設上限,也被《環球時報》責罵「好自私」,港人怎會服氣?

特區政府的自由行政策,是一念之差:不能只考慮經濟一面,以為市場會吸納旅客,以為供求最終會平衡;應該考慮民生一面,思量有更多港人淹沒在自由行的浪潮中,衣食住行都不安寧,他們都是平民百姓,只想過合理的生活,他們的夢絕不奢侈。


港人的生活既然受到衝擊,為什麼不可以檢討自由行的規模?

當前,香港的高度自治不斷收縮,政制決定權已收歸中央,倘若自由行的人數也被規劃,港人的憤怒可想而知。


心水清的港人,更會冷靜點算:近年,尤其反國教之後,《環球時報》罵港人的次數,愈來愈多,愈來愈爛。


過去,《環球時報》罵香港,絕對是大新聞;如今,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成為中港政治的常態,是否代表中央的新動向?

一葉知秋,顯示中央治港的鷹派風格,強調一國直接干預之餘,借《環球時報》公然開罵,連人大田北辰都不留情。


《環球時報》成為一國的晴雨表,香港兩制的空間不斷收窄,立竿見影的是特首普選方案。


最近,特區官員和人大政協不斷放風:真普聯的三軌方案,政黨和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和人大決議,提名委員會人數可稍為增加,但特首候選人應設上限。


鷹派思維的特首方案,政治篩選呼之欲出,「不愛國愛港」的候選人,肯定被篩出選舉名單。


中央至今仍不相信港人,憂外國勢力與顏色革命,藉特首普選伺機而動,通過提委會的政治篩選,確保中央的安全操控。


而且,港人激進行動愈出位,篩選的安全系數愈高。


衝擊解放軍營,組織驅蝗行動,遊行舉港英旗、龍獅旗,罵中國是支那,人數雖然不多,更沒有代表性,卻成為鷹派收緊特首普選的藉口。


港人真普選的夢,恐怕愈加渺茫了。2017年的特首普選,最大可能是戴着枷鎖的鳥籠選舉,選中央認可的候選人,而非不同政見的代表。


民主派各有懷抱 分裂難免

民主派怎會通過呢?和平佔中不可避免,爭取普選的人應有心理準備。


然而,這樣的關鍵時刻,民主派仍各有懷抱:本土派挑釁中央底線,激進派堅持道德高地,溫和派寄生安全區域,維持短暫鬆散的團結。


這樣的局面不會太久,政改方案一出,分裂遲早出現,這是真普選悲觀的原因。


當前,沒有任何組織力量,能推動特首普選的共識。反而,民主派團體各自分化:和平佔中之外,還有全民公投;佔中三子之外,還有佔中後援會。


民主派失去1980年代高山大會的團結、對話和協調的精神。如今,民主不能協調,自由恐懼對話,辱罵取代團結,中間大眾沉默與疏離,這是爭取特首普選之痛。


這更中了鷹派的下懷:沒有了特首普選,回歸小圈子選舉,連梁振英也可爭取連任。


未來,香港將更難管治,人心更走向分離,新一代的憤懣和戾氣,讓中港的衝突更加尖銳,「驅蝗」、「支那」與港英旗、龍獅旗只是開始,走向混亂與悲劇的終局。


這是熱愛香港的人願見的局面嗎?

沒有特首的真普選,沒有融和的中港關係,只會帶給香港持久的動盪不安,這是中央收回香港的原意嗎?

像自由行的政策一樣,特首普選也是一念之差:不能只強調中央的安全系數,毫不顧及港人對真普選的渴求;不能只憂慮美國和西方顏色革命,永遠阻礙和拖延香港的真普選。


習近平應有大國崛起氣度

顏色革命的憂慮地老天荒,真普選的衝突如箭在弦。解鈴還須繫鈴人,政改大權在中央,倘真心希望落實普選,為什麼中央不能適時作出承諾:2017年的特首選舉,提名門檻不高於2012年,不設篩選和提名上限,符合循序漸進的最低標準。


選舉方案一旦有了底線,有利激發和尋找中間大眾的主流共識。


特首普選既是中央的承諾,請相信港人,讓香港擁有真正的民主,讓人心在真普選中回歸。


當年,鄧小平有一國兩制的胸襟和視野,歷盡波折終於收回香港。今天,習近平應有大國崛起的民主和氣度,讓香港落實真普選,更上層樓,凝聚香港撕裂的人心。


張文光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