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想退休後有穩定的收入,便需要在退休前盡早策劃;近年各大保險公司便大力推廣的年金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在退休前儲蓄或以投資的方式滾存一筆儲備,到退休時行使權益,便可於退休時間每月取得定額款項。但在選擇年金產品時,宜留意當中的條款,到底是終身提取或是指定取款期,轉換投資選擇時又有什麼限制,是否容許停供、斷供或提取等。
人人都想退休後依然有固定入息作保障,但很多時卻是有出無入,見到畢生的儲蓄不斷在減少,難免有「到底我啲錢夠唔夠過世」的擔憂。近年在香港開始流行的年金產品,或可解決此憂慮。
其實,年金的概念是盡早為退休作準備,先儲蓄後提取,適合一些想退休後年年都能穩定地「出糧」的準退休人士。儲蓄期一般為15 年、20年甚至可更長,並選擇客戶的年金行使期,如年滿60歲,到時供款者便可一筆過或每月獲得定額款項。
儲蓄型保證利率 投資型靠潛在回報
不過到期可取回多少,除了要看供款額而定,選擇「儲蓄型」亦即定額年金計劃,或是「投資型」即變動年金計劃,亦有很大影響。選擇儲蓄計劃,利率有保證,投資型的年金沒有派息保證,但其潛在回報相對較高。投保人士要留意不少保單計劃,也預設了回報,大家適宜在看計劃書時,將預期回報訂中低水平,例如:回報只有1%或3%,中度回報為4%至6%, 因為定得太高,退休時間表現不如預期,或退休計劃失預算。
其實,如何釐定年金目標儲蓄額呢,事前要清楚自己退休後的日常開支,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表示,投保者應估計各方面的收入來源,如強積金、儲蓄、租金收入等,清楚了解需要多少錢作退休非常重要。當然愈早開始購買年金計劃,儲蓄期愈長,所得出之複息效應也愈大。
每月定額領錢 難敵通脹
年金派發方式是每月定額不變,也即是說當60歲時提取每月1萬元,到80歲時依舊是每月1萬元,當中並不會因通脹而上升。但若以平均每年3%通脹計,購買力在20年後會大減至一半,即80歲時的1萬元只等如現值5000元,因此投保人士在計劃以年金作退休收入時,宜考慮加入其他抗通脹投資,並把年金看作退休組合中最基本、最穩健的小部分。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人人都想退休後依然有固定入息作保障,但很多時卻是有出無入,見到畢生的儲蓄不斷在減少,難免有「到底我啲錢夠唔夠過世」的擔憂。近年在香港開始流行的年金產品,或可解決此憂慮。
其實,年金的概念是盡早為退休作準備,先儲蓄後提取,適合一些想退休後年年都能穩定地「出糧」的準退休人士。儲蓄期一般為15 年、20年甚至可更長,並選擇客戶的年金行使期,如年滿60歲,到時供款者便可一筆過或每月獲得定額款項。
儲蓄型保證利率 投資型靠潛在回報
不過到期可取回多少,除了要看供款額而定,選擇「儲蓄型」亦即定額年金計劃,或是「投資型」即變動年金計劃,亦有很大影響。選擇儲蓄計劃,利率有保證,投資型的年金沒有派息保證,但其潛在回報相對較高。投保人士要留意不少保單計劃,也預設了回報,大家適宜在看計劃書時,將預期回報訂中低水平,例如:回報只有1%或3%,中度回報為4%至6%, 因為定得太高,退休時間表現不如預期,或退休計劃失預算。
其實,如何釐定年金目標儲蓄額呢,事前要清楚自己退休後的日常開支,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表示,投保者應估計各方面的收入來源,如強積金、儲蓄、租金收入等,清楚了解需要多少錢作退休非常重要。當然愈早開始購買年金計劃,儲蓄期愈長,所得出之複息效應也愈大。
每月定額領錢 難敵通脹
年金派發方式是每月定額不變,也即是說當60歲時提取每月1萬元,到80歲時依舊是每月1萬元,當中並不會因通脹而上升。但若以平均每年3%通脹計,購買力在20年後會大減至一半,即80歲時的1萬元只等如現值5000元,因此投保人士在計劃以年金作退休收入時,宜考慮加入其他抗通脹投資,並把年金看作退休組合中最基本、最穩健的小部分。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