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偉立﹕未來基金所為何事?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21日 06:35
2014年02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財爺曾俊華將於下周公布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公布前,政府已先行放風,會減少一次過的派糖措施,並成立類似澳洲政府的未來基金,將財政盈餘的一部分撥入基金,以規範經常性開支的增幅。


究竟香港需不需要未來基金?要回答這問題,大家首先得清楚政府的財政狀况。坊間經常討論的財政預算案,其實只係反映整個特區政府財政狀况的一部分。另外有相當部分的財政資源並無在預算案內反映。


根據庫務局的資料,政府的財政資產可大致分為四大類:

.第一為財政預算案所反映的一般收入帳內的財政儲備。現時該等儲備放在外匯基金內進行投資;


.第二為外匯基金的資產淨值,該等資產淨值已將外匯基金28,800億資產減去用以支持港幣發行及一系列負債的22,500億;

.第三為政府於半官方機構或政府企業內投資的資產,當中包括機管局、港鐵、郵政署、主題樂園以至房委會、債券基金及一系列其他項目或基金的投資;

.最後為政府擁有的固定資產如政府樓宇、基建等。


附表一清楚顯示,特區政府擁有的財政資源,其實遠比財政預算案內所指出的財政儲備為多。以2013年3月底為止,用以量度政府財政狀况的資產超過23,000億,就算撇除已為公務員退休金所作出的 7000多億撥備(表面數據看來政府的撥備已經非常保守)及一系列負債,政府擁有的資產淨值仍超過14,000多億,相等於超過七成本地生產總值。


環顧全球,擁有如此高人均政府財政資源的國家城市,屈指可數。於此情况下,究竟未來基金所為何事?在現存如此豐厚的資產儲備下,再增加儲蓄?


歸根究柢,香港現時需要的,係理順收入波動不定與經常性開支增長的結構性矛盾,有秩序地運用財政盈餘去拓地建房,提升教育、醫療及社會基層保障,解決社會矛盾,而不是以什麼人口老化為藉口,硬指20年後可能出現(或不出現)的財政問題,去無止境地增加儲蓄儲備。


政府主要收入與本地生產總值相關性愈來愈低

20年後,就算香港社會真的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的財政收入又是否一如政府所指出的要面臨結構性財赤?世上無人有絕對的答案。筆者只想指出,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其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相關性愈來愈低,並在過去10年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附表二中藍色部分展示過去3年、5年及10年利得稅及波動收入(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的變化。數據清楚顯示,兩者的升幅均遠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時間愈長,差距愈大。波動收入及利得稅貢獻了政府三分之二的總收入,而它們兩者的增幅亦遠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


無論大家接受與否,都不能改變內地人在港擁有的資產及進行經濟活動愈來愈多的事實。無論從中資國企股市值,內地人於本港消費、置業以至開設公司等規模,與10年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些經濟活動的具體反映,就是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統稱為波動收入)及利得稅與日俱增,並大幅跑贏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由於這些經濟活動更多是受內地經濟,而非本地居民所帶動,理論上,就算香港人口老化,本地居民經濟活動減慢而拖低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現時佔政府總收入三分之二的利得稅及波動收入長遠來說將仍受內地經濟增長所推動而繼續增長。換言之,政府的三分之二財政收入與本地經濟的關聯度愈來愈低,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收入減少、支出增加」之說未必站得住腳。因此,香港公共財政現時需要的,不是擴闊稅基、開徵稅種或增加儲蓄,而是理順這些更多受外圍因素所影響的收入波動性。


我們構思的「財政穩定基金」,就是針對性解決以上的矛盾,透過「財政穩定基金」平滑化政府的收入、改變政府處理收入界定的方法,令現時被界定為波動或非經常性的收入轉化為經常性收入。當中既不涉及調整稅制,更不會增加市民或工商界的稅務負擔。在不需動用儲備,不違反「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前提下,理順政府每年的現金流,為長期減稅或增加經常性開支創造空間,落實各項長遠改革。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理事、天駿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