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垃圾問題積重難返,政府再不拿出決心處理,出現垃圾圍城局面,絕非危言聳聽;繼探討垃圾按量徵費之後,環境局再提出減少廚餘堆填目標,積極取態值得肯定。按政府規劃,10年內興建5至6個處理廚餘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使堆填區掩埋廚餘的數量,目標是減少四成,最多則可減六成;這是具野心的目標。興建回收中心就財政和技術層面,絕對不是問題,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構建收集廚餘網絡,使回收中心不至成為大白象,將是對政府以至整體社會的挑戰。
8年內堆填廚餘減四成
對政府市民都是挑戰
相對於台北、首爾等城市,長期以來,本港處理垃圾大落後,已是不爭事實。以家居廚餘而言,韓國首爾超過1050萬人口,每年廚餘約76.7萬公噸,台北約250萬人口,每年家居及小型企業廚餘為18.2萬公噸,這兩個城市,每年人均廚餘為0.07公噸;反觀香港,每年家居廚餘多達92萬公噸,人均為0.13公噸,從廚餘總量與人均數字,均遠超首爾和台北,特別是香港人口不到首爾四分之三,但是廚餘卻較首爾多約16萬公噸(即多約兩成),本港廚餘之多、問題之嚴重,於此可見一斑。
現在,本港每日約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在堆填區,其中約四成、即3600公噸屬「易腐爛的廢物」,主要是廚餘,約佔九成,其餘包含園林廢物及個人護理棉產品等廢物。按環境局宣示的目標,8年後掩埋在堆填區的廚餘,每日減少至2000公噸,即減少約1600公噸。要達到這個目標,對政府和市民都極具挑戰性。
廚餘的處理和循環再造,最理想是在地堆肥,即是在市民家居附近設置堆肥機等設施處理,不過,本港樓宇高度密集,一些屋苑根本沒有空間放置循環再造設施,另外,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對堆肥機操作若有失誤,會衍生臭味、污染等擾民後遺症;至於堆肥機運作成本,由於在地受規模限制等因素,政府的計算會是回收中心的10倍。所以,除了一些地區有特定因素,適合在地堆肥之外,廚餘處理和循環再造不宜過於理想化,非在地(即回收中心)處理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第1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建在大嶼山小蠔灣,已經招標,預期2016啟用,屆時每天可處理200公噸廚餘。以目前掌握的技術,這個回收中心堆肥產生的電力,除了可供設施運作使用,餘額可以輸出。據政府介紹,這個回收中心估計每年可生產多達1400萬度剩餘電力,足夠約3000戶家庭使用。所以,非在地集中處理廚餘,成本效益較高,沒有刻意在家居附近循環再造的必要。對於回收中心,政府不排除開放給私人機構投資營辦,這個構思恰當,在其他國家地區,早已證明循環再造是有利可圖的生意,若本港收集廚餘的機制和網絡運作有效,回收中心有足夠廚餘供應,絕對有可能吸引投資者經營。
處理廚餘,已有國際認可技術;財力無礙,政府興建幾座回收中心,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回收中心處理廚餘之成敗,主要視乎政府能否建立起收集廚餘的有效網絡,而市民又願意改變行為習慣,配合政府的政策措施。事實上,廚餘有厭惡性,特別在夏日炎炎,廚餘短時間內就會變質,發出惡臭,如何引導市民正確處理,政府需做一番工夫。以當局在長洲的試驗計劃為例,居民起初抱持觀望態度,主要不知道例如菜汁等,該如何處理,經志願人士講解指導,包括如何放在電冰箱防止發出臭味等,此後居民樂於參與。這類經驗,當局應該認真總結,在社區廣泛推廣,潛移默化地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
另外,政府要全面思考提供完善配套設施,協助市民處理廚餘。例如垃圾桶設計要方便放置廚餘,等候收集之前不至為臭味滋擾;廚餘收集之後,運到回收中心的路程中,不會流出污水污染環境等情况,政府都要顧及,否則實施之時問題叢生,會打擊市民的熱情和社會的期望。徵收膠袋稅之後,許多市民改用環保袋,膠袋消耗量大減,說明市民有環保意識,也有為環保作貢獻的準備,只是等待政府推動和領導而已。
做好源頭減廢
才是根本之道
特首梁振英統率的特區政府,去年制定10年藍圖,就處理垃圾定出整體目標、政策方向和行動綱領,亦有具體時間表,例如垃圾按量徵費,從源頭減廢,政府完成首階段諮詢,大多數市民表示願意付費,政府計劃2016年實施收費,加上其他政策措施,有望使「垃圾圍城」噩夢不至成真。這是回歸以來,政府最積極面對垃圾問題的時候,也有步驟手段對應,這一屆政府的努力,值得肯定。不過,源頭減廢是處理垃圾的最理想做法,期望政府在推動擴建堆填區、興建焚化爐、廚餘循環再造之時,仍然要大力推動源頭減廢;這場垃圾之戰,減少垃圾總量,才算敲響勝利之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8年內堆填廚餘減四成
對政府市民都是挑戰
相對於台北、首爾等城市,長期以來,本港處理垃圾大落後,已是不爭事實。以家居廚餘而言,韓國首爾超過1050萬人口,每年廚餘約76.7萬公噸,台北約250萬人口,每年家居及小型企業廚餘為18.2萬公噸,這兩個城市,每年人均廚餘為0.07公噸;反觀香港,每年家居廚餘多達92萬公噸,人均為0.13公噸,從廚餘總量與人均數字,均遠超首爾和台北,特別是香港人口不到首爾四分之三,但是廚餘卻較首爾多約16萬公噸(即多約兩成),本港廚餘之多、問題之嚴重,於此可見一斑。
現在,本港每日約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在堆填區,其中約四成、即3600公噸屬「易腐爛的廢物」,主要是廚餘,約佔九成,其餘包含園林廢物及個人護理棉產品等廢物。按環境局宣示的目標,8年後掩埋在堆填區的廚餘,每日減少至2000公噸,即減少約1600公噸。要達到這個目標,對政府和市民都極具挑戰性。
廚餘的處理和循環再造,最理想是在地堆肥,即是在市民家居附近設置堆肥機等設施處理,不過,本港樓宇高度密集,一些屋苑根本沒有空間放置循環再造設施,另外,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對堆肥機操作若有失誤,會衍生臭味、污染等擾民後遺症;至於堆肥機運作成本,由於在地受規模限制等因素,政府的計算會是回收中心的10倍。所以,除了一些地區有特定因素,適合在地堆肥之外,廚餘處理和循環再造不宜過於理想化,非在地(即回收中心)處理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第1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建在大嶼山小蠔灣,已經招標,預期2016啟用,屆時每天可處理200公噸廚餘。以目前掌握的技術,這個回收中心堆肥產生的電力,除了可供設施運作使用,餘額可以輸出。據政府介紹,這個回收中心估計每年可生產多達1400萬度剩餘電力,足夠約3000戶家庭使用。所以,非在地集中處理廚餘,成本效益較高,沒有刻意在家居附近循環再造的必要。對於回收中心,政府不排除開放給私人機構投資營辦,這個構思恰當,在其他國家地區,早已證明循環再造是有利可圖的生意,若本港收集廚餘的機制和網絡運作有效,回收中心有足夠廚餘供應,絕對有可能吸引投資者經營。
處理廚餘,已有國際認可技術;財力無礙,政府興建幾座回收中心,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回收中心處理廚餘之成敗,主要視乎政府能否建立起收集廚餘的有效網絡,而市民又願意改變行為習慣,配合政府的政策措施。事實上,廚餘有厭惡性,特別在夏日炎炎,廚餘短時間內就會變質,發出惡臭,如何引導市民正確處理,政府需做一番工夫。以當局在長洲的試驗計劃為例,居民起初抱持觀望態度,主要不知道例如菜汁等,該如何處理,經志願人士講解指導,包括如何放在電冰箱防止發出臭味等,此後居民樂於參與。這類經驗,當局應該認真總結,在社區廣泛推廣,潛移默化地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
另外,政府要全面思考提供完善配套設施,協助市民處理廚餘。例如垃圾桶設計要方便放置廚餘,等候收集之前不至為臭味滋擾;廚餘收集之後,運到回收中心的路程中,不會流出污水污染環境等情况,政府都要顧及,否則實施之時問題叢生,會打擊市民的熱情和社會的期望。徵收膠袋稅之後,許多市民改用環保袋,膠袋消耗量大減,說明市民有環保意識,也有為環保作貢獻的準備,只是等待政府推動和領導而已。
做好源頭減廢
才是根本之道
特首梁振英統率的特區政府,去年制定10年藍圖,就處理垃圾定出整體目標、政策方向和行動綱領,亦有具體時間表,例如垃圾按量徵費,從源頭減廢,政府完成首階段諮詢,大多數市民表示願意付費,政府計劃2016年實施收費,加上其他政策措施,有望使「垃圾圍城」噩夢不至成真。這是回歸以來,政府最積極面對垃圾問題的時候,也有步驟手段對應,這一屆政府的努力,值得肯定。不過,源頭減廢是處理垃圾的最理想做法,期望政府在推動擴建堆填區、興建焚化爐、廚餘循環再造之時,仍然要大力推動源頭減廢;這場垃圾之戰,減少垃圾總量,才算敲響勝利之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