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禮拜一,見到一群年青的港台員工召開記者會,試圖為港台新大樓的最後命運,力挽狂瀾。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上月底已經撤回港台興建新大樓的撥款申請,港台工會如今仍然要求翻案,比起管理層說「無從反對」,又或者口頭上說些「極度遺憾及失望」之類說話,之後便蹺起雙手,他們的戰意,似乎比起其上司更加高昂。
以往,提到要捍衛公共廣播,以及港台這面「金漆招牌」,很多人都義無反顧,但近年,說起港台,同一班人,都不禁有着一份複雜的情緒,百感交集,為的是,港台確是做了一些事,動搖了大家對它的信任,傷害了大家的感情。
港台的講一套做一套
例如,當年請走吳志森,港台管理層對外解釋時理由一大堆,說是為了提供更多機會給港台內部的年輕員工,讓他們也有主持的機會,培養新人;說由公務員做主持,可以政治上更中立;說吳走後會改由一人主持節目,希望能讓聽眾有更多時間發表意見……
但實情是如何﹖實情是沒有多久,原先由吳志森負責的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便重新引入另一位男主持,我知道之後十分錯愕,培養年輕員工﹖由公務員當主持讓政治上更中立﹖一人主持節目讓聽眾更多發表意見﹖為何這些理由一夜間又變得不重要﹖原先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原來只不過都是藉口,說到底只不過是要請走吳志森。
港台是不是向政治壓力屈服﹖我似乎再無理由給他們benefit of doubt。
重新引入的那位男主持是區家麟。「區仔」是我的朋友,他在新聞界打拼了近20年,擁有豐富經驗,更擁有深厚的學識和修養,而且為人正直敢言,一向為我所佩服,是「烽煙節目」主持的理想人選,我絕對不會懷疑他的能力和擔當,我的質疑與他這個人選無關,我要質疑的是,港台為何可以講一套做一套,為何可以如此快打倒昨日的我。
我試過當面問一位港台高層,結果他面有難色,無言以對。
為何由「撐港台」變成「撐公共廣播」
坦白說,經過這件事之後,我對港台的管理層頗為失望,對一些認識了很多年的港台朋友,我突然感到陌生,心裏暗忖,我會否一直捍衛一些根本是不存在的東西呢﹖於是,從此之後,在一些捍衛港台的問題上,也因此變得茫然、沉默。
事實上,變得茫然與沉默的不止我一個,還有當初「撐港台運動」的一班朋友,他們跟我說,他們比起我心灰意冷得更早,在吳志森離開港台的那一晚,他們便把「撐港台運動」,易名為「撐公共廣播運動」,顯示他們對港台的失望。而且運動漸漸進入休眠狀態,例如今次新大樓事件,他們便鮮有發聲。
事實上,這些港台的朋友,對它的不滿,並不止於吳志森一件事,但因篇幅關係,在此不贅。總而言之,是大家看到港台肩負公共廣播的使命感,正逐漸褪色,愈來愈變得「河蟹」。
年青的港台員工仍有一團火
老實說,我與吳志森談不上投契,很多問題上,我會覺得他太偏激,他會覺得我太保守。寫出以上這些,並不是朋友間的仗義聲援,而是我覺得港台委實真的欠他一個公道,亦想讓港台明白,為何在今次新大樓事件上,以往那些捍衛港台的朋友,會出奇的沉默。正如吳志森所說,港台變得「裏外不是人」,一方面,梁班子和建制派繼續視它為眼中釘,而另一方面,過往的朋友,卻覺得它正逐漸變質,因而疏離。
直到最近,見到一群年青的港台前線員工,為捍衛公共廣播而風塵僕僕,為挽回垂死的新大樓而四出奔波,在這個香港新聞界的嚴冬裏,為捍衛新聞自由,沒有明哲保身,反而挺身而出,例如在《明報》風波中,港台工會的幾十名員工,穿上黑衣走出來,砌出「自由」二字,力撐同業,而非各家自掃門前雪,這都讓人覺得他們心中尚有一團火,一團不能從其上司身上看到的火。人心仍然未死。
我開始想,我們是否應該因為對其上司的情緒,而對他們袖手旁觀呢﹖我們是否應該讓他們孤軍作戰呢﹖我開始醒悟到,港台不是少數幾個高層的港台,它也是一群立志要做好公共廣播的員工之港台。我也開始記起以往有在港台客串做節目的日子,所目睹的種種惡劣工作環境。
希望無論身處廣播道或將軍澳,仍做好公共廣播
正如港台工會所陳情:
•部分電台同事在停車場搭建的「臨時辦公室」工作有廿年之久,製作部和部分行政部同事要在地庫或密封空間工作;
•辦公室需不時重整規劃,縮減員工辦公面積,騰出空間容納新硬件和設備,甚或添置貨櫃作開會辦公之用;
•庫存空間不足,要在外租借地方儲存有用的影像、聲音以至圖像資料,運送需時為製作帶來掣肘;
•電台錄音室、直播室不足,要在停車場訂製小型貨櫃,改裝成臨時直播及錄音室,受倒車、器材上落等噪音騷擾;
•電視錄影廠不足以應付目前製作需要,要租借工廈搭建布景作戶外錄影。
我相信,若然要做好公共廣播,單是一團火是不夠的,也需要硬件配合,所以港台的員工需要一座新大樓。
但我亦希望,無論新大樓最終的命運如何,無論硬件的改良有沒有着落,無論位處廣播道抑或將軍澳,港台的員工,都能無懼政治壓力和商業壓力,在這個香港新聞自由的寒冬,堅持到持平、不偏不倚的編採和節目方針,做好公共廣播。
後記:希望人心未死
這個嚴冬真的很寒冷,繼連串事件後,上個禮拜,李慧玲被商台辭退。最先商台搬出典型俞琤式的金句來試圖為自己解圍,十年前是「在晴朗的一天再出發」,十年後則成了「君子相分,不出惡言」,企圖就此避重就輕,蒙混過關。天呀﹗這不是朋友間分手,而是一個持牌廣播機構在香港新聞自由備受威脅之際的敏感決定,哪能相提並論﹖到李慧玲公開其懷疑和具體細節之後,陳志雲又說:「我不想與慧玲糾纏於談話的內容,究竟講了些什麼,細節如何,環境如何,我不想糾纏於那些細節。」有保皇派說凡事要講證據,但當拿出證據時,你又說不要糾纏於細節,那麼你當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只知道,抽高從一個歷史角度去看,商台類似的封咪事件,十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那時除了黃毓民、鄭經翰、李鵬飛之外,我自己,以及朋友梁文道和蔡東豪都是當事人。為何十年會是一個周期,你說與「續牌魔咒」無關,對不起,我不信。
周日,記協將會發起「企硬•反滅聲」遊行,抗議近日連串涉嫌打壓新聞和言論自由事件。
這個冬天真的很寒冷,天文台說周末會回暖,我希望回暖的原因,不單是因為溫度回升,而是因為有很多人為新聞自由而走出來,證明人心不死。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上月底已經撤回港台興建新大樓的撥款申請,港台工會如今仍然要求翻案,比起管理層說「無從反對」,又或者口頭上說些「極度遺憾及失望」之類說話,之後便蹺起雙手,他們的戰意,似乎比起其上司更加高昂。
以往,提到要捍衛公共廣播,以及港台這面「金漆招牌」,很多人都義無反顧,但近年,說起港台,同一班人,都不禁有着一份複雜的情緒,百感交集,為的是,港台確是做了一些事,動搖了大家對它的信任,傷害了大家的感情。
港台的講一套做一套
例如,當年請走吳志森,港台管理層對外解釋時理由一大堆,說是為了提供更多機會給港台內部的年輕員工,讓他們也有主持的機會,培養新人;說由公務員做主持,可以政治上更中立;說吳走後會改由一人主持節目,希望能讓聽眾有更多時間發表意見……
但實情是如何﹖實情是沒有多久,原先由吳志森負責的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便重新引入另一位男主持,我知道之後十分錯愕,培養年輕員工﹖由公務員當主持讓政治上更中立﹖一人主持節目讓聽眾更多發表意見﹖為何這些理由一夜間又變得不重要﹖原先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原來只不過都是藉口,說到底只不過是要請走吳志森。
港台是不是向政治壓力屈服﹖我似乎再無理由給他們benefit of doubt。
重新引入的那位男主持是區家麟。「區仔」是我的朋友,他在新聞界打拼了近20年,擁有豐富經驗,更擁有深厚的學識和修養,而且為人正直敢言,一向為我所佩服,是「烽煙節目」主持的理想人選,我絕對不會懷疑他的能力和擔當,我的質疑與他這個人選無關,我要質疑的是,港台為何可以講一套做一套,為何可以如此快打倒昨日的我。
我試過當面問一位港台高層,結果他面有難色,無言以對。
為何由「撐港台」變成「撐公共廣播」
坦白說,經過這件事之後,我對港台的管理層頗為失望,對一些認識了很多年的港台朋友,我突然感到陌生,心裏暗忖,我會否一直捍衛一些根本是不存在的東西呢﹖於是,從此之後,在一些捍衛港台的問題上,也因此變得茫然、沉默。
事實上,變得茫然與沉默的不止我一個,還有當初「撐港台運動」的一班朋友,他們跟我說,他們比起我心灰意冷得更早,在吳志森離開港台的那一晚,他們便把「撐港台運動」,易名為「撐公共廣播運動」,顯示他們對港台的失望。而且運動漸漸進入休眠狀態,例如今次新大樓事件,他們便鮮有發聲。
事實上,這些港台的朋友,對它的不滿,並不止於吳志森一件事,但因篇幅關係,在此不贅。總而言之,是大家看到港台肩負公共廣播的使命感,正逐漸褪色,愈來愈變得「河蟹」。
年青的港台員工仍有一團火
老實說,我與吳志森談不上投契,很多問題上,我會覺得他太偏激,他會覺得我太保守。寫出以上這些,並不是朋友間的仗義聲援,而是我覺得港台委實真的欠他一個公道,亦想讓港台明白,為何在今次新大樓事件上,以往那些捍衛港台的朋友,會出奇的沉默。正如吳志森所說,港台變得「裏外不是人」,一方面,梁班子和建制派繼續視它為眼中釘,而另一方面,過往的朋友,卻覺得它正逐漸變質,因而疏離。
直到最近,見到一群年青的港台前線員工,為捍衛公共廣播而風塵僕僕,為挽回垂死的新大樓而四出奔波,在這個香港新聞界的嚴冬裏,為捍衛新聞自由,沒有明哲保身,反而挺身而出,例如在《明報》風波中,港台工會的幾十名員工,穿上黑衣走出來,砌出「自由」二字,力撐同業,而非各家自掃門前雪,這都讓人覺得他們心中尚有一團火,一團不能從其上司身上看到的火。人心仍然未死。
我開始想,我們是否應該因為對其上司的情緒,而對他們袖手旁觀呢﹖我們是否應該讓他們孤軍作戰呢﹖我開始醒悟到,港台不是少數幾個高層的港台,它也是一群立志要做好公共廣播的員工之港台。我也開始記起以往有在港台客串做節目的日子,所目睹的種種惡劣工作環境。
希望無論身處廣播道或將軍澳,仍做好公共廣播
正如港台工會所陳情:
•部分電台同事在停車場搭建的「臨時辦公室」工作有廿年之久,製作部和部分行政部同事要在地庫或密封空間工作;
•辦公室需不時重整規劃,縮減員工辦公面積,騰出空間容納新硬件和設備,甚或添置貨櫃作開會辦公之用;
•庫存空間不足,要在外租借地方儲存有用的影像、聲音以至圖像資料,運送需時為製作帶來掣肘;
•電台錄音室、直播室不足,要在停車場訂製小型貨櫃,改裝成臨時直播及錄音室,受倒車、器材上落等噪音騷擾;
•電視錄影廠不足以應付目前製作需要,要租借工廈搭建布景作戶外錄影。
我相信,若然要做好公共廣播,單是一團火是不夠的,也需要硬件配合,所以港台的員工需要一座新大樓。
但我亦希望,無論新大樓最終的命運如何,無論硬件的改良有沒有着落,無論位處廣播道抑或將軍澳,港台的員工,都能無懼政治壓力和商業壓力,在這個香港新聞自由的寒冬,堅持到持平、不偏不倚的編採和節目方針,做好公共廣播。
後記:希望人心未死
這個嚴冬真的很寒冷,繼連串事件後,上個禮拜,李慧玲被商台辭退。最先商台搬出典型俞琤式的金句來試圖為自己解圍,十年前是「在晴朗的一天再出發」,十年後則成了「君子相分,不出惡言」,企圖就此避重就輕,蒙混過關。天呀﹗這不是朋友間分手,而是一個持牌廣播機構在香港新聞自由備受威脅之際的敏感決定,哪能相提並論﹖到李慧玲公開其懷疑和具體細節之後,陳志雲又說:「我不想與慧玲糾纏於談話的內容,究竟講了些什麼,細節如何,環境如何,我不想糾纏於那些細節。」有保皇派說凡事要講證據,但當拿出證據時,你又說不要糾纏於細節,那麼你當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只知道,抽高從一個歷史角度去看,商台類似的封咪事件,十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那時除了黃毓民、鄭經翰、李鵬飛之外,我自己,以及朋友梁文道和蔡東豪都是當事人。為何十年會是一個周期,你說與「續牌魔咒」無關,對不起,我不信。
周日,記協將會發起「企硬•反滅聲」遊行,抗議近日連串涉嫌打壓新聞和言論自由事件。
這個冬天真的很寒冷,天文台說周末會回暖,我希望回暖的原因,不單是因為溫度回升,而是因為有很多人為新聞自由而走出來,證明人心不死。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