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會道歉前 先認識道歉(5-8歲)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19日 06:35
2014年0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7歲,隨着年紀漸長,愈來愈有主見,甚至不聽從命令及駁嘴。但令我們最頭痛的是他不肯認錯的性格,無論在家不小心把水翻倒,弄濕了妹妹衣服,或在學校撞跌了同學的文具,或在街上撞跌了別人的東西,他都不肯說「對不起」或「不好意思」,即使我們在旁鼓勵或勸導,他仍很「硬頸」。我與先生自問算是有禮貌的人,有好的身教,為何兒子會有如此反應?


答﹕家長對子女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模仿及學習對象,首先欣賞家長明白身教的重要,以及對小朋友有不斷的鼓勵。


口硬不認錯 先行動補救

以上的例子,都是因為小朋友不小心而引起的生活片段,家長的確需要教導小朋友即時道歉,惟困難是小朋友未必願意很快地直接去講對不起,未必很清楚當中的意義。可能他覺得自己無心,以致未必完全理解自己的不是並即時道歉;又或者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又擔心對方的反應,所以不太願意道歉。家長可考慮如小朋友未準備好,不如先請他在行動上作出一些回應,如替妹妹取出另一件乾淨的衣服,為別人拾起地上的東西等,在行動上配合做一些補救措施。


事後討論 培養同理心

事後,家長應把握機會,跟小朋友分享或討論這件事情,這很重要,讓他明白道歉的意義。道歉是一種直接方式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心意,並知道我們願意承擔後果。其次要小朋友知道這犯錯對自己及別人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向他解釋「我都知你不是故意」,不過同樣要跟妹妹講聲不好意思,因為她因而要換衫,要多做一些工夫。當小朋友愈能理解別人受到的影響,對人有同理心的話,他就會較容易去表達「對不起」。


反覆提醒 多欣賞讚揚

家長要有心理準備,需要反覆提醒,未必一兩次就成功。如子女做得到,則要多加欣賞及讚揚,讓他知道敢於道歉是件好事。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分享多些經驗。要明白有時未必是家長本身教得不好,只是父母有時不太懂得處理,或者孩子在做錯事後,會即時有很害怕的情緒,而令他不懂去道歉。如果當時小朋友不願意的話,家長事後必須與小朋友分享,不要事情過了就算數,否則會繼續這個惡性循環。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梁麗青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