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彥晨﹕《KANO》、殖民與媚日史觀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19日 06:35
2014年0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大陸遊客喜歡的阿里山位於嘉義,市區有座中央噴泉,每逢選舉,這裏是候選人拼盡全力造勢所在,被認為是「民主聖地」。本周六(22日),有座近3米高的大型雕塑將在此隆重揭幕,嘉義市長黃敏惠希望以此行銷嘉義,打造市級地標。這不但是藝術文化界的美事,也是黃敏惠的重大政績。


阿里山雕塑故事拍成電影

雕塑作者蒲浩明以即將上映的電影《KANO》中投手吳明捷為藍本,「如鷹展翅 俯視大地」詮釋這支1931年嘉農棒球隊在日籍嚴師教練調教下打到日本甲子園的故事,象徵嘉義人團隊精神和奮戰不懈。導演魏德聖拍攝《賽德克巴萊》時讀到這個球隊的相關史實,決定搬上銀幕,電影月底將全台上映。值此之際,嘉義市中央噴泉的雕塑更具有震撼力。


大約半年前,魏德聖和黃敏惠先後拜訪了出身嘉義的雕塑家蒲浩明,談起這個計劃,蒲浩明欣然接下這件案子,而蒲浩明的背景更是一頁大時代的故事。


蒲浩明的外公是台灣美術界先驅陳澄波。他是引進西方油畫到台灣的第一人。生於甲午年的陳澄波今年恰逢120歲冥誕,當年因通曉國語,在1947年「2•28事件」代表地方前往水上機場與軍方談判,後竟被以叛亂首謀罪名遭槍決,行刑前在大卡車上遊行示眾,中央噴泉是必經之途。


蒲浩明之父蒲添生是陳澄波大女婿,小學受其指導美術,曾留學日本,師從大師朝倉文夫,二戰期間,他婉拒朝倉請他歸化日籍,於1941年毅然返台,一心貢獻家鄉,其中的國族認同觀,蒲浩明認為不應忽視。


當下,台灣正為課綱微調透露的史觀衝突再掀風暴,民進黨要求執政的6縣市抵制教育部調整後的課綱,而「微調」內容不過是將「殖民」、日本發動「侵略」與慰安婦「被迫」等史實重新界定,民進黨的抵制,說明該黨的史觀由「反中」而不得不「媚日」,這與當年台籍精英即使負笈東渡仍心懷故土不願成為日人的氣節,有天壤之別。


政治藝術難以混為一談

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等系列大片,口碑票房俱佳,筆者並不認為其中有「美化殖民統治」用意;不過,這樣的觀點確實在網路逐漸發酵,也成為部分人士批評魏的罪名。當《KANO》上映後,伴隨課綱史觀的政治衝突,可能會愈演愈烈,再次成為台灣撕裂的內部動因。


電影終歸只是電影,能在兩小時內重回那個日本人、台灣人和原住民共組球隊、團結奮戰的「美好時代」,就能讓觀眾嚮往日本殖民統治?筆者並不同意。


蒲添生戰時返台後承接的第一座雕塑即是由陳澄波引介的孫中山雕像,也成為全台第一座大型戶外孫中山雕像,但這也並不能說明蒲添生的政治認同。畢竟,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


蒲浩明對筆者說,今年春節返回雲林,與家人散步時行經嘉南大圳的分支,想起電影中設計監造嘉南大圳的工程師八田與一,以及片中當時正在建造的嘉義中央噴泉場景,「懷念八田不因為他是日本人,而是因為他曾為台灣做些什麼」。


理解台灣唯有諒解歷史

的確,蒲添生曾在日本為魯迅雕像;蒲浩明曾經為蔣渭水、李友邦、李臨秋、陳澄波等人雕像,他們都是1930年代的台籍精英,和日本、中國都淵源甚深,台灣人走過那一頁歷史,卻斷不能由民進黨的媚日史觀概括涵蓋,其中有複雜的被祖國傷害,也有堅毅反抗日人,更有認同本土的台灣意識,交織糾葛各種元素,千頭萬緒。


要理解台灣唯有諒解這段歷史。「KANO 1931」雕塑屹立中央噴泉的意義,正如蒲浩明所說,「政治只是一時,只有藝術能贏過千秋」。


作者為台灣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