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紅隧痼疾延宕失治 分流爛尾理據牽強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19日 06:35
2014年0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宣布暫緩試行「紅隧加價、東隧減價」的分流方案,紅磡海底隧道車輛流量遠超飽和,導致車龍阻礙非過海交通的現象,將持續不變,香港要繼續為此付出巨大社會成本。政府為試行分流做了大量工作,現在改變初衷,提出的理由卻欠缺說服力,特別是政府仍未放棄以收費調節過海隧道交通,這樣的話,「紅加東減」先行先試,汲取經驗作為日後3條隧道綜合運用的參考,只有好處,並無壞處,現在政府輕易地放棄試行,這樣的取態使人難以理解。


「紅加東減」試行分流

政府改變初衷值得商榷

關於紅隧和東區隧道分流,社會上討論超過10年,董建華、曾蔭權主政期間都有觸及,因為紅隧擠塞情况,是本港交通問題其中一個毒瘤,亟待割除。2010年,政府聘請顧問公司研究紅隧東隧分流方案,提出「紅加東減」構思,3個具體方案都可以收疏導紅隧擠塞之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去年,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紅加東減」達至分流,其後政府開展諮詢公衆,其中一個方案是調整兩條隧道的私家車和的士收費,營業車輛不受影響,預期紅隧每日因而減少4200架次車輛,繁忙時段車龍可以縮減接近四成,被認為效果顯著。


現在政府暫緩試行,主要基於兩點。一是社會上對政府提出的3個方案有不同意見,未有清晰明確主流看法,而相關區議會意見較強烈,他們恐怕更多車輛使用東隧,會導致觀塘和東區出現交通擠塞。另外是紅隧東隧交通流量出現此消彼長變化,紅隧行車架次減至25年來新低,東隧則增加。綜合這些情况和變化,政府宣布改變初衷。只是這兩點理由都顯得牽強。


首先,紅隧東隧分流涉及社會整體利益,若政府只為相關區議會有不同意見而退卻,絕不合理,因為這是局部利益凌駕整體利益,而政府應該維繫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也是體現政府領導管治之所在,政府若「臣服」於地區利益,就屬不負責任甚至有失職之嫌。事實上,政府若以地區利益為重,則紅隧擠塞、車龍綿延而影響尖沙嘴、紅磡、中環和灣仔一帶的非過海交通,歷年來這些地區的區議會肯定有意見,難道政府漠視不理?所以,所謂「相關地區關注」之說難以成立。


至於紅隧與東隧車輛流量之消長,即使紅隧去年平均每日約有11.6萬車輛使用,較高峰的2009年平均每日約12.1萬輛,少了約4000輛,不過,仍然遠超7.8萬輛的設計容量,擠塞飽和情况未見紓緩。另外,東隧去年每日平均約有7.2萬車輛使用,較2009年多了約9000輛,但是去年與前年比較,每日增加約1400輛,前年與2011年比較增加約1200輛。所以,從趨勢而言,東隧車輛流量增加幅度,對減輕紅隧擠塞效用有限。政府若認為紅隧車輛流量減少,會使這個交通毒瘤自然消失,此乃一廂情願,因為事態真像絕非如此。


若政府掌握可信數據,研判使用紅隧車輛流量將繼續減少,政府現在滿足於11.7萬車輛每日使用紅隧,則暫緩試行分流仍有一定合理性;若使用紅隧的車輛仍然處於高水平,紅隧擠塞和影響非過海交通的現象依舊,則政府輕易地放棄分流,就有不負責任之嫌。


若實施分流,縮短車輛輪候通過紅隧的時間,只是目的之一;同樣重要的是若紅隧車龍減少約40%,港九兩個隧道出入口一帶交通擠塞得以紓緩,非過海交通受影響範圍大大縮小,因此而節省的社會成本極可觀。設若在兩條隧道此消彼長的態勢中,加入分流元素,使用紅隧的車輛壓縮至11萬或以下,與高峰年份比較少了約10%,減幅明顯,擠塞紓緩、車龍縮短,整體過海交通格局就會不一樣。


政府雖然暫時不試行紅隧東隧分流,但是明確表示未放棄通過調整隧道費方式,達至過海交通合理分流,更提出2017年中環灣仔繞道開通為目標時間,加上東隧於2016年回歸特區政府,屆時更有利於作通盤3隧分流策略構思,令分流成效更到位,云云。其實,此乃政府製造一個更大期望,以圖說服公衆接受紅隧東隧分流爛尾的事實,十分諷刺,政府更有吹牛皮之嫌。


若3隧分流是真議題

理應試行「紅加東減」

政府若認定分流乃對應過海交通的良方,3隧分流是既定政策考量,則已經做了大量工夫的紅隧東隧分流,其實是一個適當試點。若試行,政府和社會可以從中汲取經驗,起碼知道分流之後,車輛轉用隧道過海的形態,對日後的3隧分流只有積極意義,政府捨此而不由,難以理解。


另外,3隧分流若是真議題,政府現在就要宣布研究,因為3隧分流如何實施,政府少不免聘請顧問公司研究,屆時研究一年半載,政府諮詢又一年半載,現在距2017年還有3年,則實現3隧分流,最快要在3年又3年之後,現在未見政府有任何部署,則所謂3隧分流是怎麼回事,可思過半矣!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