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1月中發表第2份《施政報告》,詳述160多項新措施和430多項持續推行的工作,其中扶貧及房屋政策成為焦點。俗話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養貧不如扶貧、扶貧不如幫就業。特區政府不再「派糖」,而是以鼓勵基層人士就業的方式扶貧助弱,扶貧思維值得稱許。事實上,面對內地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的不平衡發展狀况,中央在增加財政補貼的同時,近年來亦主要依靠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改善居住環境留住人才,來幫助落後地區脫貧致富。
特首稱,處理貧窮問題是本屆政府的工作重點。去年9月特區政府史無前例、破天荒地制定了官方貧窮線,目的是為檢視貧窮情况、制訂政策和審視措施成效,提供清晰客觀的參數。此舉亦可見特區政府治貧扶貧的決心。
香港的中產階層或許不會知道,香港的貧窮及貧富懸殊問題早已不容忽視。國際上常用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來衡量一個地方收入分配的公平情况,通俗點說,就是貧富差距情况。系數介乎於0至1之間,0表示絕對平等,而1則是極端的貧富懸殊。2012年,聯合國公布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7,成為全亞洲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按照官方貧窮線,全球最發達經濟體之一的香港,有131萬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
津貼在職家庭一舉兩得
過去政府多次派糖,貧富懸殊並未得到改善。今次《施政報告》,繼續改善綜援之餘,重點是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關鍵詞為「在職」。鼓勵低收入家庭就業,按照工作的時數和人數給予補貼,確實能鼓勵市民堅持就業、自力更生、多勞多得。改善社會風氣的同時,亦有助於解決本地勞動力不足的難題。
內地的貧窮及貧富懸殊問題同樣嚴重。廣東前省委書記汪洋曾指出,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實為廣東之恥。貧窮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去年履行人大職務期間,我到訪過內地不少農村地區,多數存在田地荒蕪失耕、生活配套落後、居住環境髒亂差的情况。農村經濟停滯不前,青壯年紛紛離鄉打工,唯餘老邁稚齡獨守空村。
每一年中央乃至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都要提及如何改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國家亦逐年加強實施「三農」政策。但細心的人會發現,中央對農政策的表述,已經從之前的「支農」到「惠農」再到現在的「強農富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未來農村工作的新方向。
新農村建設到底是什麼樣的?去年11月,我返福建德化家鄉參加母校90周年校慶,獲邀參觀了泉州市永春縣的「美麗鄉村」建設,大開眼界。舊時堆滿垃圾的地方改建成了人工湖,村民的房屋院子修繕得恍如高檔小區,鄉間道路嶄新乾淨,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中央政策從支農變強農
村裏還因地制宜善用資源,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種植以及生態旅遊產業,搞活了當地經濟,令農民安居樂業、脫貧致富,讓不願離鄉背井的老人,在自己家鄉就能享受改革的成果。目前永春縣的「美麗鄉村」項目,已經成為泉州的示範工程,我相信未來亦會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範本。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解決貧窮問題、消除貧富懸殊,政府責無旁貸。而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正是科學合理、行之有效、可以持續的扶貧思維。
作者簡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