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去年12月7日,陳莊勤在《明報》發表了〈從彭定康的演講辭所想起的……〉一文,擲地有聲,發人深省,令我共鳴不已。且讓我狗尾續貂,表達一下擊節讚賞之情,算是注疏。另一方面,也商榷一句英語翻譯之誤。最後,嘗試猜猜陳在文末提出的謎語,也是注疏。
一、拜讀後的和應
陳文的主旨是,很多事情,是對便是對,是錯便是錯。我們不能單用結果來評價某一行為是否可以被接受。
陳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明這個主旨。
他說薩達姆侯賽因「在美國所把持或大力影響的法庭」被判死刑,罪名之一是他在當伊拉克總統期間,因為要追殺一名反對他的人,而有殺錯不放過地把這名反對者連同收容這反對者的村莊的百多人殺掉。但美國小布殊總統,還不是因為發現了某一村莊藏了一名恐怖分子,就命令美軍飛機向這村莊投下了幾枚2000磅的炸彈,把恐怖分子連同村裏的人都殺掉。美國政府然後很驕傲地宣布殺掉了一個阿蓋達的頭目。
陳的意思是,這只是以結果來衡量行為本身,而輕視了行為本身的對錯;甚而把自己抬上道德高地而強詞奪理,為了達到自己認為崇高的目標而不擇手段,對過程中傷害了無辜的人毫不歉疚,甚而厚顏地自圓其說。
他也批評,有人反對梁振英,指摘他發電視牌照事件上的不當時,或嘩眾取寵,或違反專業操守。若口不擇言、不擇手段,即使目標崇高,都侮辱了他們掛在口邊的「普世價值」,因為,真正的普世價值的內涵是,在追求崇高目標的過程中,要嚴守那些我們絕不能踰越的界線。
這裏岔開一點點。陳文中說不擇手段來達到好結果,是西方的思想。我不同意。西方對此,正反都有,一如中國也是正反都有。西方,我感覺殖民地時期,正為主,但普世的人道和公義價值漸次彰顯的近世,倒較多反對不擇手段來達到好結果。反觀中國的主流傳統,也常見毫不厚道、全無溫良公儉讓的言行;無論官民之間還是民民之間,任何和平的異議,同武力攻擊等同。故有文字獄和殘酷迫害和平演變的做法,還有民間團體的同而不和。即,任何反對都是挑起戰爭。由於我正確你錯誤,既是戰爭,於是任何手段都合理了,否則就是書生氣、東郭先生、宋襄公。
回到陳的主旨。他最精彩的批判,留給中共的辯護士。我們常聽到,六四後中國繁榮要感謝正確的黨,乃至,沒有屠城,就不會有今天的興盛。陳就問,莫非要因為香港繁榮而感謝英國殖民?把那些「愛國」人士雙重標準的狡辯,揭露無遺。
我同意陳的意思,除了中共,當然反共義士也有不擇手段來達到正義目的。中共和這些反共義士,向對方「屈」得就「屈」,互相毆鬥(還要殺盡沒有他們那麼極端的同路人),但他們在你死我活之中,卻不自覺正在攜手努力鞏固不擇手段來達到正義目的的文化,不能超脫。對比一下主張「真相和解」的曼德拉和「我沒有敵人」的劉曉波,更見其落後。也突顯了用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文化超脫。
陳的批判是窮追猛打的。他一方面說﹕「我們可以推崇西方價值代表近幾十年的現代文明,但不能因而忘掉(或寬恕)這幾十年前那漫長的200多年西方國家是以絕對不文明的手段來主宰亞洲和主宰這世界。」筆鋒一轉,他就從彭定康在香港回歸大典的演講辭引申﹕「彭定康先生深知西方社會在逐步建立的普世價值與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充滿毫不光彩的過去。」我隱約聽到陳的潛台詞﹕「這個千古罪人的洋鬼子都知錯,及公開認錯了。六四劊子手、繼承者和文化幫兇們,你們有沒有這種自省的文明?」
不過,以上強烈的對比,被一句錯誤翻譯,輕微削弱了。有必要弄清楚一點。
二、商榷一句英語翻譯
那是一句關於彭定康對寬恕問題的翻譯。
先重錄原文﹕Hong Kong's story is not solely that of the century and a half of British responsibility, though i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at chapter that we mark tonight. This chapter began with events that, from today's vantage point,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ing century, none of us here would wish or seek to condone. But we might note that most of those who live in Hong Kong now do so because of events in our own century which would today have few defenders.
的確如陳所譯,第一個events是當年殖民的惡行,第二個events是中共的倒行逆施。但do so是指什麼呢?
引文下加橫線的半句,照陳的翻譯是,彭定康「注意到現今活在香港的大多數人會(寬恕)」英國當年殖民的惡行。do so就是寬恕。
這幾乎是說,香港大多數人評價殖民歷史,都不能「在追求崇高目標的過程中,嚴守那些……絕不能踰越的界線」。如此,要不是彭定康暗示他也認為英國殖民理應寬恕,就是彭定康暗示香港的大多數人相當落後,由於英治下香港繁榮安定,寬恕了英國殖民。他上句剛剛說了「沒有一個在這裏的人會希望或嘗試去寬恕(英國)」,又怎會認為理應寬恕或港人會寬恕呢?這不單是邏輯上的低級錯誤,還分別揭露了英國人死不悔改或侮辱了香港人是非不分了。彭定康大抵不致愚蠢到犯上這種邏輯上和政治上的錯誤,尤其是在世紀大典中的正式發言。
問題出於do so二字的翻譯。
語法上,這是「簡指前事」,即指,多數港人做了上面剛提到的動詞。上面有三組動詞,would wish or seek,to condone,live in Hong Kong。陳選了to condone,我選live in Hong Kong。
若彭定康是陳所翻譯的意思,大抵不會說do so,而說condone them。但這個意思實在說得太白,太肯定,太斬釘截鐵,太咬定為事實了,同全文隱約、委婉、只說三分(understating)的風格,並不協調。故沒譯錯的可能性很低。
即使他真的是這個意思,他也會婉轉一點地「簡指前事」,說成most of those who live in Hong Kong now would,即指向第一組動詞would wish or seek (to condone),這也符合陳的翻譯中「香港的大多數人會(寬恕)」的「會」字。但彭沒有用would,而用了do so;可見,他另有所指。
餘下的可能性,就只有live in Hong Kong了,而且,這個動詞,最靠近do so。所以,正確的翻譯太抵是「但我們也許會注意到現今生活在香港的大多數人選擇在這裏安身立命,是因為這一世紀(在中國)所發生那些今天只有很少人會為之辯解的事」。(又或者我過度翻譯了,「選擇在這裏安身立命」,回歸為「住在這裏」亦可。)
這個誤譯,其實是小事,瑕不掩瑜,不影響陳全文的精彩論述﹕他有力地點出,我們爭取香港民主繁榮進步,要嚴守那些絕不能踰越的、普世價值的界線。容我畫蛇添足,別人用抹黑(例如賣國、台獨、賣港、投共)、仇恨和暴力對待我們,我們仍要堅持實事求是、愛與和平,這是更大的力量。
三、猜謎語
陳在文末引述了彭定康接着說的另一句﹕All that...is a reminder that sometimes we should remember the past the better to forget it.
陳說﹕「到今天,我仍看不透彭定康先生這句話的含義。」他其實是出了個謎語給讀者猜。
那我就猜猜吧。我把它理解為﹕「這一切,提醒我們,有時,我們應把過去牢牢記得更好,以便把它忘記。」
這正好是「真相和解」和「我沒有敵人」的意思﹕要牢記的是真相,要忘記的是敵意;一如陳的主旨,「是對便是對,是錯便是錯」,是非要達至公論,要正確記錄下來,要公之於世,一一垂丹青,才能教育民眾和世世代代,忘記仇恨,才能提升敵對雙方,超脫異化了人性的文化局限,共同建設民主中國(和英國、和南非、和世界)。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一、拜讀後的和應
陳文的主旨是,很多事情,是對便是對,是錯便是錯。我們不能單用結果來評價某一行為是否可以被接受。
陳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明這個主旨。
他說薩達姆侯賽因「在美國所把持或大力影響的法庭」被判死刑,罪名之一是他在當伊拉克總統期間,因為要追殺一名反對他的人,而有殺錯不放過地把這名反對者連同收容這反對者的村莊的百多人殺掉。但美國小布殊總統,還不是因為發現了某一村莊藏了一名恐怖分子,就命令美軍飛機向這村莊投下了幾枚2000磅的炸彈,把恐怖分子連同村裏的人都殺掉。美國政府然後很驕傲地宣布殺掉了一個阿蓋達的頭目。
陳的意思是,這只是以結果來衡量行為本身,而輕視了行為本身的對錯;甚而把自己抬上道德高地而強詞奪理,為了達到自己認為崇高的目標而不擇手段,對過程中傷害了無辜的人毫不歉疚,甚而厚顏地自圓其說。
他也批評,有人反對梁振英,指摘他發電視牌照事件上的不當時,或嘩眾取寵,或違反專業操守。若口不擇言、不擇手段,即使目標崇高,都侮辱了他們掛在口邊的「普世價值」,因為,真正的普世價值的內涵是,在追求崇高目標的過程中,要嚴守那些我們絕不能踰越的界線。
這裏岔開一點點。陳文中說不擇手段來達到好結果,是西方的思想。我不同意。西方對此,正反都有,一如中國也是正反都有。西方,我感覺殖民地時期,正為主,但普世的人道和公義價值漸次彰顯的近世,倒較多反對不擇手段來達到好結果。反觀中國的主流傳統,也常見毫不厚道、全無溫良公儉讓的言行;無論官民之間還是民民之間,任何和平的異議,同武力攻擊等同。故有文字獄和殘酷迫害和平演變的做法,還有民間團體的同而不和。即,任何反對都是挑起戰爭。由於我正確你錯誤,既是戰爭,於是任何手段都合理了,否則就是書生氣、東郭先生、宋襄公。
回到陳的主旨。他最精彩的批判,留給中共的辯護士。我們常聽到,六四後中國繁榮要感謝正確的黨,乃至,沒有屠城,就不會有今天的興盛。陳就問,莫非要因為香港繁榮而感謝英國殖民?把那些「愛國」人士雙重標準的狡辯,揭露無遺。
我同意陳的意思,除了中共,當然反共義士也有不擇手段來達到正義目的。中共和這些反共義士,向對方「屈」得就「屈」,互相毆鬥(還要殺盡沒有他們那麼極端的同路人),但他們在你死我活之中,卻不自覺正在攜手努力鞏固不擇手段來達到正義目的的文化,不能超脫。對比一下主張「真相和解」的曼德拉和「我沒有敵人」的劉曉波,更見其落後。也突顯了用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文化超脫。
陳的批判是窮追猛打的。他一方面說﹕「我們可以推崇西方價值代表近幾十年的現代文明,但不能因而忘掉(或寬恕)這幾十年前那漫長的200多年西方國家是以絕對不文明的手段來主宰亞洲和主宰這世界。」筆鋒一轉,他就從彭定康在香港回歸大典的演講辭引申﹕「彭定康先生深知西方社會在逐步建立的普世價值與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充滿毫不光彩的過去。」我隱約聽到陳的潛台詞﹕「這個千古罪人的洋鬼子都知錯,及公開認錯了。六四劊子手、繼承者和文化幫兇們,你們有沒有這種自省的文明?」
不過,以上強烈的對比,被一句錯誤翻譯,輕微削弱了。有必要弄清楚一點。
二、商榷一句英語翻譯
那是一句關於彭定康對寬恕問題的翻譯。
先重錄原文﹕Hong Kong's story is not solely that of the century and a half of British responsibility, though i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at chapter that we mark tonight. This chapter began with events that, from today's vantage point,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ing century, none of us here would wish or seek to condone. But we might note that most of those who live in Hong Kong now do so because of events in our own century which would today have few defenders.
的確如陳所譯,第一個events是當年殖民的惡行,第二個events是中共的倒行逆施。但do so是指什麼呢?
引文下加橫線的半句,照陳的翻譯是,彭定康「注意到現今活在香港的大多數人會(寬恕)」英國當年殖民的惡行。do so就是寬恕。
這幾乎是說,香港大多數人評價殖民歷史,都不能「在追求崇高目標的過程中,嚴守那些……絕不能踰越的界線」。如此,要不是彭定康暗示他也認為英國殖民理應寬恕,就是彭定康暗示香港的大多數人相當落後,由於英治下香港繁榮安定,寬恕了英國殖民。他上句剛剛說了「沒有一個在這裏的人會希望或嘗試去寬恕(英國)」,又怎會認為理應寬恕或港人會寬恕呢?這不單是邏輯上的低級錯誤,還分別揭露了英國人死不悔改或侮辱了香港人是非不分了。彭定康大抵不致愚蠢到犯上這種邏輯上和政治上的錯誤,尤其是在世紀大典中的正式發言。
問題出於do so二字的翻譯。
語法上,這是「簡指前事」,即指,多數港人做了上面剛提到的動詞。上面有三組動詞,would wish or seek,to condone,live in Hong Kong。陳選了to condone,我選live in Hong Kong。
若彭定康是陳所翻譯的意思,大抵不會說do so,而說condone them。但這個意思實在說得太白,太肯定,太斬釘截鐵,太咬定為事實了,同全文隱約、委婉、只說三分(understating)的風格,並不協調。故沒譯錯的可能性很低。
即使他真的是這個意思,他也會婉轉一點地「簡指前事」,說成most of those who live in Hong Kong now would,即指向第一組動詞would wish or seek (to condone),這也符合陳的翻譯中「香港的大多數人會(寬恕)」的「會」字。但彭沒有用would,而用了do so;可見,他另有所指。
餘下的可能性,就只有live in Hong Kong了,而且,這個動詞,最靠近do so。所以,正確的翻譯太抵是「但我們也許會注意到現今生活在香港的大多數人選擇在這裏安身立命,是因為這一世紀(在中國)所發生那些今天只有很少人會為之辯解的事」。(又或者我過度翻譯了,「選擇在這裏安身立命」,回歸為「住在這裏」亦可。)
這個誤譯,其實是小事,瑕不掩瑜,不影響陳全文的精彩論述﹕他有力地點出,我們爭取香港民主繁榮進步,要嚴守那些絕不能踰越的、普世價值的界線。容我畫蛇添足,別人用抹黑(例如賣國、台獨、賣港、投共)、仇恨和暴力對待我們,我們仍要堅持實事求是、愛與和平,這是更大的力量。
三、猜謎語
陳在文末引述了彭定康接着說的另一句﹕All that...is a reminder that sometimes we should remember the past the better to forget it.
陳說﹕「到今天,我仍看不透彭定康先生這句話的含義。」他其實是出了個謎語給讀者猜。
那我就猜猜吧。我把它理解為﹕「這一切,提醒我們,有時,我們應把過去牢牢記得更好,以便把它忘記。」
這正好是「真相和解」和「我沒有敵人」的意思﹕要牢記的是真相,要忘記的是敵意;一如陳的主旨,「是對便是對,是錯便是錯」,是非要達至公論,要正確記錄下來,要公之於世,一一垂丹青,才能教育民眾和世世代代,忘記仇恨,才能提升敵對雙方,超脫異化了人性的文化局限,共同建設民主中國(和英國、和南非、和世界)。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