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上走到香港仔海濱走廊公園,人不多,多是晨運客及零星幾位外籍遊客。
每隔幾年便傳出政府「有意」將這裏變成「港版築地」、漁人碼頭等旅遊景點。
但現時香港仔海濱走廊旁邊,除停泊了一些「三躉船」(沒有出海用途的固定船隻,但又礙於條例,未能轉型作食肆或其他用途),偶爾售賣一些花膠蝦乾等乾貨,難見有何吸引人的經濟活動。
近年海濱走廊經過粉飾,多了一些特色椅子和美化工程,路也更平坦。
但這個香港仔避風塘一帶更吸引人的,應是她那沒落但仍有「三根釘」的漁港文化、兩蚊一程來往鴨脷洲與香港仔的舢舨旅程,還有嘴尖食客才懂得去尋寶的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
曾經住在香港仔漁港的水上人都說,這裏曾是一個海上社區。陸上人看着避風塘,除了船艇之外還是船艇,但其實每艘漁船、住家艇,都有不同的功能,供給這個海上社區的生活所需——現在仍有水艇供應食水、粉艇供應麵食,還有供奉着海神「朱大仙」的「海上廟宇」。如果沒有人講解,遊避風塘也大概只能「見船是船」。「小時候(五六十年代),我們很少會上岸。因為所有生活用品,雜貨、早餐消夜、白粥粉麵、漁具如魚絲、帆布等等,漁港內都有艇家供應。」曾經是水上人的黃火金說,她家的漁船,主要在香港仔與赤柱活動,「以前香港仔是一『漁港』,直至六十年代末一場颱風,漁民傷亡慘重,政府在海港的西邊建成了西堤,七十年代初又建成了南堤壩,香港仔才成了『避風塘』」。
從前自給自足 兼備船上小學
「以前的香港仔避風塘很大的,還未像現在填得那麼窄。船隻一艘艘排列成一行,一行行排開去,很整齊的。」幾代都是蜑家漁民、在長洲出生的羅金樹說,在香港仔漁港成長,小學在油麻地避風塘的船上小學讀了兩年書,也到過南中國海打魚,也打過數不盡的工作。退休後現居石排灣。之前以為水上人會是住香港仔便只待在香港仔漁港、長洲西貢大埔各有分「戶籍」,實情是漁民四處為家,不會只泊一碼頭,「邊度有魚就去邊度」。
漁船買冰「噸噸」聲
出身漁民世家的羅金樹帶我們坐舢舨,遊了香港仔避風塘一圈。舢舨駛到田灣興偉冰廠凍房附近,只有攝氏七八度的早晨,一陣海風吹過來更覺凜冽。原來一艘漁船正靠在岸邊買冰︰「你看那些冰廠外的喉管,就是將凍房的冰輸送到漁船去。每次買冰以一噸、半噸、四分一噸計算。」不是羅生介紹,完全想像不到冰原來是這樣送上漁船替魚獲作保鮮之用,「現在漁船少了,好些漁船也有製冷功能。但這些冰另有用途,就是建馬路、隧道時,冷卻混凝土之用」。
艇仔粉 海上密密送
之前也風聞過艇仔粉這種漁民風味小吃。
逛魚市場的時候,看見碼頭有隻「粉艇」正在製作熱辣的「艇仔粉」,讓漁船、魚市場的工人在空檔時間有一刻溫飽。當我們在舢舨遊避風塘一圈時,那粉艇在舢舨旁邊飄過,給相熟的漁船送來艇仔粉。船上工人就蹲在船邊吃湯粉。
湯底是「來自大海的味道」
黃火金說過,艇仔粉的特色在於淥麵的湯底是以蝦殼、蟹仔加大地魚熬製,「總之就是一種來自大海的味道」。配料多數是燒味,如叉燒、燒鴨、燒肉及牛腩等(與「艇仔粥」的配料無關)。大概燒味的儲存較易,在船上的儲存時間也較長吧。
「最多人時,香港仔避風塘有四五十隻『粉艇』,現在大概有三四隻吧。」羅先生說,由於牌照關係,粉艇的持牌人過身後,牌照不能轉給家人繼續經營,所以「粉艇」是買少見少的了。據說平日傍晚香港仔海濱長廊某處旁邊會停泊着一兩艘粉艇賣艇仔粉,有緣自會吃到。
豪華遊艇貴過樓
經過鴨脷洲大橋,旁邊還有興建中的港鐵南港島線列車天橋。「香港仔避風塘西邊多是漁船、住家艇,東邊深灣遊艇會一帶則泊較豪華遊艇。」羅生說,停泊在遊艇會的豪華遊艇「貴過買樓,很多遊艇都過億!」也有一些裝飾較為「樸素」的過千萬元遊艇,是外國人買來自住的「住家艇」,「他們買回來自住,出外時有時開小艇埋岸,有時call舢舨便可以」。我倒想起李小龍的《龍爭虎鬥》,那幾名外籍「高手」乘坐搖櫓在避風塘之間的情景……經過一排又一排「貴過住樓」的遊艇,陸上的無殼蝸牛便明白什麼是「身分象徵」。
水上人 婚宴也在水上
深灣遊艇會對開便是珍寶與太白海鮮舫,帶團的南區婦女會中心副主任麥葉盈提起這裏就是電影《食神》中末段比賽取景的地方。「太白海鮮舫最耐,後來有珍寶海鮮舫。」羅生說,從前水上人結婚,都會在太白海鮮舫擺酒宴客,不會上岸擺酒的,「老一輩水上人,除了病或『咩嘢』,一般真係好少上岸。」
「鹹水歌」唱到喊苦喊忽
說起嫁娶,羅生提到水上人的另一習俗——唱鹹水歌。「水上人在婚宴會唱『鹹水歌』,女的會唱未嫁之前父母、兄弟姐妹與自己的關係,有感激,也有人會藉着鹹水歌來鬧人,總會唱到喊苦喊忽的。另外,白事時也會唱鹹水歌,在生的人唱故人的生平,還有一樣是唱漁民的日常生活,如不同的地方,水流點點點;不同日子捉不同的魚等等,主要是這三種啦。所以說,鹹水歌都不是開心歌,我們也會叫這些作『歎歌』。有些人說鹹水歌是用來談情說愛,我又無咩聽過喎。」漁民之歌,原來是一首又一首悲傷的歌,「現在香港仔也沒有人懂得唱鹹水歌了」。
洪聖古廟 紋龍高桿擋煞?
從香港乘舢舨到鴨脷洲,登岸可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洪聖古廟,較香港仔天后廟的歷史還要久遠。洪聖也是庇佑漁民的神祇,得到不少本地漁民信奉。廟外有一對達兩層樓高的紋了龍的高桿,據說是為了與對岸香港仔山坡上的墳場及警署而「擋煞」,莫壞古廟風水的安排。
風之塔 展修船歷史
鴨脷洲這邊海濱長廊,其中一部分是「風之塔公園」——外形像一艘漁船的風之塔,會隨着風速而改變燈光顏色。公園內還有一有關本地漁業及造船業的展覽館,展示了不少修船工具。不過這次幸好得到活字典羅生解釋,否則只看那些修船工具,陸上人也許不明所以。
「從前鴨脷洲,有如香港仔漁港後勤補給的地方,怎料現在成了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島!現在香港仔漁船修船買零件、繩、纜,還是到那裏的舖頭去買,那些舖頭,幾代做落嚟。」羅生說。建議大家可順道一些更有生活氣息的鴨脷洲大街。
漁民少男少女約會秘地
這資深水上居民雖沒有以鹹水歌談情,但他在憶想起少年時代的玩意時,但他說了一個關於少年談情的「小秘密」給我們聽︰「以前水上人沒有電話聯絡,大家出海也不知歸期。於是每次回到香港仔,很多少男少女都會聚在『漁利泰』餐廳,看看會不會撞到男友或女友歸來,撞到便可以去拍拖睇戲了。」沒有電話,不能即時聯繫的年代,所有等待都變得合理又浪漫。不過記者也忍不住問他,如果女友不在,會否有Plan B,相約其他在茶餐廳的女子?他竟說沒有︰「以前啲人好純情。水上男仔係去踢波。女仔真係唔知佢哋鍾意做咩。」原來如此。
「漁利泰」在香港仔東勝街的一幢三層唐樓地下。「唐樓外牆還有『漁利泰』三個字,用石刻出來的。」着羅生帶我們去見識見識,怎料去到是新髹上蘋果綠色的唐樓,那個不久前還在的招牌已沒有了。年少的秘密也隨之消散。反而在google map 處可以看見外牆「漁利泰」三個字。
批發市場 買新鮮足秤魚
「說這個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供應香港八成魚類及海鮮,恐怕也沒有說多。」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陳志豪說,不論是市區還是西貢、大埔等等地區的街市、食肆都來香港仔魚市場買魚。對不少區外市民來說,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既不是觀光之處,也不是來「買餐餸」的地方,只有食肆、街市買手才會來大批購買。「其實如果你在非繁忙時間,中午十二點至三點來逛,那些批發檔湊巧又得閒,也可以來買點海鮮的。不過繁忙時間就一定不會有人理你!這裏的海鮮未必比街市平很多,但一定是最新鮮,而且必定較街市『足秤』。」陳說。如自問懂得看眉頭眼額的,又非吃新鮮海鮮不可的,也許可以來碰運氣。不過逛魚市場記得著水鞋。
早在十多年前的董建華時代,已聽聞過政府有意將香港仔發展成「漁人碼頭」,近年又轉為「港版築地」。聞說這在魚市場附近興建海鮮食肆,最近是有點眉目了,「希望在海廊長廊的公園內建食肆,工程最快明年上馬!」陳志豪說。
「港南講旅之漁火閃閃在南區」導賞遊
即日至 六月二十二日,逢星期六日,香港南區婦女會都舉辦海洋保育及南區漁港文化導賞遊。有興趣可致電 2553 7121查詢。
文 蔡琇莹
圖 黃志東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每隔幾年便傳出政府「有意」將這裏變成「港版築地」、漁人碼頭等旅遊景點。
但現時香港仔海濱走廊旁邊,除停泊了一些「三躉船」(沒有出海用途的固定船隻,但又礙於條例,未能轉型作食肆或其他用途),偶爾售賣一些花膠蝦乾等乾貨,難見有何吸引人的經濟活動。
近年海濱走廊經過粉飾,多了一些特色椅子和美化工程,路也更平坦。
但這個香港仔避風塘一帶更吸引人的,應是她那沒落但仍有「三根釘」的漁港文化、兩蚊一程來往鴨脷洲與香港仔的舢舨旅程,還有嘴尖食客才懂得去尋寶的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
曾經住在香港仔漁港的水上人都說,這裏曾是一個海上社區。陸上人看着避風塘,除了船艇之外還是船艇,但其實每艘漁船、住家艇,都有不同的功能,供給這個海上社區的生活所需——現在仍有水艇供應食水、粉艇供應麵食,還有供奉着海神「朱大仙」的「海上廟宇」。如果沒有人講解,遊避風塘也大概只能「見船是船」。「小時候(五六十年代),我們很少會上岸。因為所有生活用品,雜貨、早餐消夜、白粥粉麵、漁具如魚絲、帆布等等,漁港內都有艇家供應。」曾經是水上人的黃火金說,她家的漁船,主要在香港仔與赤柱活動,「以前香港仔是一『漁港』,直至六十年代末一場颱風,漁民傷亡慘重,政府在海港的西邊建成了西堤,七十年代初又建成了南堤壩,香港仔才成了『避風塘』」。
從前自給自足 兼備船上小學
「以前的香港仔避風塘很大的,還未像現在填得那麼窄。船隻一艘艘排列成一行,一行行排開去,很整齊的。」幾代都是蜑家漁民、在長洲出生的羅金樹說,在香港仔漁港成長,小學在油麻地避風塘的船上小學讀了兩年書,也到過南中國海打魚,也打過數不盡的工作。退休後現居石排灣。之前以為水上人會是住香港仔便只待在香港仔漁港、長洲西貢大埔各有分「戶籍」,實情是漁民四處為家,不會只泊一碼頭,「邊度有魚就去邊度」。
漁船買冰「噸噸」聲
出身漁民世家的羅金樹帶我們坐舢舨,遊了香港仔避風塘一圈。舢舨駛到田灣興偉冰廠凍房附近,只有攝氏七八度的早晨,一陣海風吹過來更覺凜冽。原來一艘漁船正靠在岸邊買冰︰「你看那些冰廠外的喉管,就是將凍房的冰輸送到漁船去。每次買冰以一噸、半噸、四分一噸計算。」不是羅生介紹,完全想像不到冰原來是這樣送上漁船替魚獲作保鮮之用,「現在漁船少了,好些漁船也有製冷功能。但這些冰另有用途,就是建馬路、隧道時,冷卻混凝土之用」。
艇仔粉 海上密密送
之前也風聞過艇仔粉這種漁民風味小吃。
逛魚市場的時候,看見碼頭有隻「粉艇」正在製作熱辣的「艇仔粉」,讓漁船、魚市場的工人在空檔時間有一刻溫飽。當我們在舢舨遊避風塘一圈時,那粉艇在舢舨旁邊飄過,給相熟的漁船送來艇仔粉。船上工人就蹲在船邊吃湯粉。
湯底是「來自大海的味道」
黃火金說過,艇仔粉的特色在於淥麵的湯底是以蝦殼、蟹仔加大地魚熬製,「總之就是一種來自大海的味道」。配料多數是燒味,如叉燒、燒鴨、燒肉及牛腩等(與「艇仔粥」的配料無關)。大概燒味的儲存較易,在船上的儲存時間也較長吧。
「最多人時,香港仔避風塘有四五十隻『粉艇』,現在大概有三四隻吧。」羅先生說,由於牌照關係,粉艇的持牌人過身後,牌照不能轉給家人繼續經營,所以「粉艇」是買少見少的了。據說平日傍晚香港仔海濱長廊某處旁邊會停泊着一兩艘粉艇賣艇仔粉,有緣自會吃到。
豪華遊艇貴過樓
經過鴨脷洲大橋,旁邊還有興建中的港鐵南港島線列車天橋。「香港仔避風塘西邊多是漁船、住家艇,東邊深灣遊艇會一帶則泊較豪華遊艇。」羅生說,停泊在遊艇會的豪華遊艇「貴過買樓,很多遊艇都過億!」也有一些裝飾較為「樸素」的過千萬元遊艇,是外國人買來自住的「住家艇」,「他們買回來自住,出外時有時開小艇埋岸,有時call舢舨便可以」。我倒想起李小龍的《龍爭虎鬥》,那幾名外籍「高手」乘坐搖櫓在避風塘之間的情景……經過一排又一排「貴過住樓」的遊艇,陸上的無殼蝸牛便明白什麼是「身分象徵」。
水上人 婚宴也在水上
深灣遊艇會對開便是珍寶與太白海鮮舫,帶團的南區婦女會中心副主任麥葉盈提起這裏就是電影《食神》中末段比賽取景的地方。「太白海鮮舫最耐,後來有珍寶海鮮舫。」羅生說,從前水上人結婚,都會在太白海鮮舫擺酒宴客,不會上岸擺酒的,「老一輩水上人,除了病或『咩嘢』,一般真係好少上岸。」
「鹹水歌」唱到喊苦喊忽
說起嫁娶,羅生提到水上人的另一習俗——唱鹹水歌。「水上人在婚宴會唱『鹹水歌』,女的會唱未嫁之前父母、兄弟姐妹與自己的關係,有感激,也有人會藉着鹹水歌來鬧人,總會唱到喊苦喊忽的。另外,白事時也會唱鹹水歌,在生的人唱故人的生平,還有一樣是唱漁民的日常生活,如不同的地方,水流點點點;不同日子捉不同的魚等等,主要是這三種啦。所以說,鹹水歌都不是開心歌,我們也會叫這些作『歎歌』。有些人說鹹水歌是用來談情說愛,我又無咩聽過喎。」漁民之歌,原來是一首又一首悲傷的歌,「現在香港仔也沒有人懂得唱鹹水歌了」。
洪聖古廟 紋龍高桿擋煞?
從香港乘舢舨到鴨脷洲,登岸可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洪聖古廟,較香港仔天后廟的歷史還要久遠。洪聖也是庇佑漁民的神祇,得到不少本地漁民信奉。廟外有一對達兩層樓高的紋了龍的高桿,據說是為了與對岸香港仔山坡上的墳場及警署而「擋煞」,莫壞古廟風水的安排。
風之塔 展修船歷史
鴨脷洲這邊海濱長廊,其中一部分是「風之塔公園」——外形像一艘漁船的風之塔,會隨着風速而改變燈光顏色。公園內還有一有關本地漁業及造船業的展覽館,展示了不少修船工具。不過這次幸好得到活字典羅生解釋,否則只看那些修船工具,陸上人也許不明所以。
「從前鴨脷洲,有如香港仔漁港後勤補給的地方,怎料現在成了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島!現在香港仔漁船修船買零件、繩、纜,還是到那裏的舖頭去買,那些舖頭,幾代做落嚟。」羅生說。建議大家可順道一些更有生活氣息的鴨脷洲大街。
漁民少男少女約會秘地
這資深水上居民雖沒有以鹹水歌談情,但他在憶想起少年時代的玩意時,但他說了一個關於少年談情的「小秘密」給我們聽︰「以前水上人沒有電話聯絡,大家出海也不知歸期。於是每次回到香港仔,很多少男少女都會聚在『漁利泰』餐廳,看看會不會撞到男友或女友歸來,撞到便可以去拍拖睇戲了。」沒有電話,不能即時聯繫的年代,所有等待都變得合理又浪漫。不過記者也忍不住問他,如果女友不在,會否有Plan B,相約其他在茶餐廳的女子?他竟說沒有︰「以前啲人好純情。水上男仔係去踢波。女仔真係唔知佢哋鍾意做咩。」原來如此。
「漁利泰」在香港仔東勝街的一幢三層唐樓地下。「唐樓外牆還有『漁利泰』三個字,用石刻出來的。」着羅生帶我們去見識見識,怎料去到是新髹上蘋果綠色的唐樓,那個不久前還在的招牌已沒有了。年少的秘密也隨之消散。反而在google map 處可以看見外牆「漁利泰」三個字。
批發市場 買新鮮足秤魚
「說這個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供應香港八成魚類及海鮮,恐怕也沒有說多。」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陳志豪說,不論是市區還是西貢、大埔等等地區的街市、食肆都來香港仔魚市場買魚。對不少區外市民來說,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既不是觀光之處,也不是來「買餐餸」的地方,只有食肆、街市買手才會來大批購買。「其實如果你在非繁忙時間,中午十二點至三點來逛,那些批發檔湊巧又得閒,也可以來買點海鮮的。不過繁忙時間就一定不會有人理你!這裏的海鮮未必比街市平很多,但一定是最新鮮,而且必定較街市『足秤』。」陳說。如自問懂得看眉頭眼額的,又非吃新鮮海鮮不可的,也許可以來碰運氣。不過逛魚市場記得著水鞋。
早在十多年前的董建華時代,已聽聞過政府有意將香港仔發展成「漁人碼頭」,近年又轉為「港版築地」。聞說這在魚市場附近興建海鮮食肆,最近是有點眉目了,「希望在海廊長廊的公園內建食肆,工程最快明年上馬!」陳志豪說。
「港南講旅之漁火閃閃在南區」導賞遊
即日至 六月二十二日,逢星期六日,香港南區婦女會都舉辦海洋保育及南區漁港文化導賞遊。有興趣可致電 2553 7121查詢。
文 蔡琇莹
圖 黃志東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