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樓宇維修對於小業主產生的困擾,不單是負擔不合理費用,更主要是一些持份者以不當手法,趁機牟取暴利,事態性質等同行騙,小業主成為待宰羔羊。以往,樓宇維修出現事故,或許可視之為個別事件,不過,政府撥支35億元的樓宇更新大行動,過去一年多處理了231棟樓宇的維修估價報告,發現其中135棟(約佔58%)報價遠超估值,最嚴重個案高估超過一倍;全港樓宇維修費用每年涉及數以十億甚至百億元計,當局應該更積極介入,使巨額維修費不至被一些人中飽私囊,保障小業主的利益。
近六成維修報價高估
公帑變相資助圍標者
樓宇維修涉及「圍標」和懷疑貪污情况,所謂「一條龍」運作,業界中人知之甚詳,即是由業主法團、管理公司、顧問公司、承建商等串通一起,小業主因為欠缺知識或沒有時間了解跟進,「一條龍」運作很容易得逞。樓宇維修涉及多方面持份者,其中顧問公司的角色較容易暴露出來;因為啟動一個維修計劃,多由聘用顧問公司評估開始,一些顧問公司先以低價搶得顧問合約,以提供專業意見之名,控制整個維修計劃,然後與不肖承建商聯手圍標,甚或與法團、管理公司與承建商合謀圍標,目的都是抬高維修中標價。
傳媒曾經報道,有顧問公司取得維修計劃的標價,以其工作量和工作時數計算,時薪連最低工資也不如。顧問公司提供專業服務和意見,收取低廉費用,不排除志不在此,可能是只要掌控維修計劃,抬高中標價,然後從中分享利益,顧問公司最終都會「蝕頭賺尾」,獲取遠超應享收益。
圍標在樓宇維修儼如公開秘密,當局對此卻無可奈何。例如本報今日報道,過去16個月,市建局和房屋協會按樓宇更新大行動,處理了231棟樓宇的估價報告,發現這些由業主自行聘請顧問公司的報告,其中約58%個案涉及高估維修費,有個案高估逾倍。以這個比例計算,由2009年起政府共投入35億元的樓宇更新大行動,有多少用於實際工程,實屬疑問;絕對有理由相信,工程估價虛高的部分成為一些人的不當收益,涉及數以億元甚至10億元計算公帑;這是涉及公帑的部分,若把同期間其他未申請資助的維修計劃計算在內,涉及的不當收益就更多了。
本報的報道,有「倖免於難」業主的案例。那是九龍城區一棟樓宇維修估價,業主自行聘請的顧問公司報價678萬元,市建局聘請的獨立顧問估價只需336萬元,相差超過一倍,樓宇業主重新招標,中標價降至330萬元。不過,這只是稀有個案,更多業主法團基於種種原因,未能躲過顧問公司等人的盤算和擺布,業主在被蒙蔽下付出了高昂維修費用。
用好資助工具
可以匡正歪風
市建局和房屋協會在審批維修個案時,就業主報價與獨立顧問估價比對,若發現有問題,會向法團代表提示不妥之處,若法團代表向其他業主傳遞有關信息和溝通,理應對顧問公司質疑;不過,現在樓宇維修的不當作為,許多時候都涉及業主法團,透過一條龍運作,小業主的權益難以避免受到損害。審批過程發現報價有問題之後,若法團代表堅持維修計劃不變,則當局在明知估價有問題情况下,許多時候仍會給予公帑資助,即是每戶最多1.6萬元(長者業主受助上限為4萬元)。這種情况,公帑實際上資助了牟取不當利益人,極不妥當。
公帑資助應該是制約維修估價的最有效工具。設若當局發現估價嚴重偏差的個案,都打回頭,調整至合理估價才批出資助,即使是業主願意被宰割,少了公帑資助,圍標者在不當利益大減下,或許也會退卻。當局只要用好資助這個工具,相信可以匡正樓宇維修許多不正之風。
樓宇維修的責任,由去年4月起房協逐步退出,由市建局接手處理,可以用同一個標準審批資助,免卻政出多門之弊;而去年9月市建局引入新投標安排,由該局聘請會計師行負責收標和開標,並以代號例如英文字母代表入標承建商,再由業主揀選。這是一個改善,可以減少投標者被勸退、法團成員被恐嚇滋擾等情况,有望較為公平。不過,除了用好資助工具,當局還可以考慮兩點:
(1) 法團與承建商簽約前有冷靜期,讓小業主有更多時間考慮維修費用是否合理;
(2) 提高通過維修方案的門檻,現在5%業權份數門檻太低,變相使少數業主控制招標結果,把門檻提高至50%業權份數,可更有效保障小業主的權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