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府常言本港經濟與外圍環境息息相關,要積穀防饑預留儲備。港府現坐擁約7000億元儲備,相當於港府約23個月開支,是否太「審慎」守財,一直備受爭議。政府「長遠財政計劃小組」成員、畢馬威中國稅務合伙人王尹巧儀稱,7000億儲備中,大部分已經「分家」至指定基金用途(見表),當中只有逾半、約4000億元可以動用,其實只相當於港府的一年開支。王太指4000億元財政儲備「不算多」,她舉例稱,《施政報告》新增涉款約100億的經常開支,「10年即要增加1000億」,已相當於四分之一儲備。
多已「分家」至指定基金
所謂儲備相當於政府一年開支,即若港府全年都無收入,仍有能力運作一年,「但12個月一元收入都無,這個情况是否真的會發生呢?」新力量網絡副主席方志恒認為,政府應為儲備水平訂立準則。事實上,港府除了有約7000億儲備外,外匯基金中仍有一項「累計盈餘」,共6000多億。他指政府一直未有詳細解釋累計盈餘作用。
外匯基金盈餘6000億
目前外匯基金有3萬多億港元,由金管局管理投資,外匯基金的法定目的,主要是穩定港元匯價和維持金融體系穩定。外匯基金資產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存放的財政儲備;第二部分用以支撐負債;第三部分是外匯基金累積的盈餘,有6000億元左右,是外匯基金賺取淨盈利,主要用途包括滾存生息,以及為基金系統作緩衝。
金管局稱,外匯基金的規模直接影響其能否達至法定目的能力,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證明了擁有充足外匯儲備的重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