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將於本月26日公布財政預算案,以及「長遠財政計劃小組」的研究報告,有小組成員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港府回歸以來的經常開支累增逾90%,整體政府開支則增加126%,但同期本地生產總值只增長56.7%,擔心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政府開支持續增長,會對財政構成壓力。
據悉,小組分析,如果政府不採取財政措施處理收支,大概10年後政府便會「爆煲」出現結構性赤字,即要「燃燒」儲備以維持開支。
政府開支增126% GDP增56%
另外,財政司長曾俊華昨日發表網誌,指2008年金融海嘯後,政府推出多項「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應對策略,支持內部消費,提出「派糖」措施,包括公屋免租兩個月、電費津貼等,但他預告新一份預算案派糖會「縮水」,指外圍經濟漸漸穩定下來後,必須逐步取消這些措施,「從現時的情况看來,這一天應該很快出現」。
長遠財政計劃報告將發表
港府將發表長遠財政計劃小組的報告,列出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構成影響的不同假設,認為倘政府不及早採取理財措施,大概10年便會出現結構性赤字,即開支長期高於收入。現時政府公共開支約為GDP的20%水平,2013/14年度預算開支為4000多億元(見圖)。
長遠財政計劃小組成員之一、稅務學會理事王銳強稱,本港目前財政情况仍處健康水平,收入與支出每年約有100億至200億元「走盞」,但他同時點出,回歸以來GDP約累積有56.7%增長,福利、教育等經常開支較1997/98年度增加了95%,增長步伐高於同期政府收入增幅。他坦言,未來經濟增長是動態的,情况未必會太差,惟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平頂回落,或會令經濟增長放緩,若開支增幅繼續上升,開支及收入的距離將愈來愈闊。「當然仍有好多變數,例如若經濟增長增加,相信政府財政仍可維持到」,王強調政府要未雨綢繆嚴控開支,檢視成本效益。
按港府統計,2012年,65歲以上長者人口共有98萬,佔全港人口14%,政府推算到2041年,長者人數會增至256萬,佔全港人口30%。
畢馬威成員倡增收入穩定
另一小組成員、畢馬威中國稅務合伙人王尹巧儀同意,隨着戰後嬰兒踏入退休潮,「這將是香港首次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她指要為財政壓力減壓,離不開開源節流,認為需要加強財政收入的穩定。她指出,目前政府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及賣地收入,「全部也不太穩陣」。王太認為,增加收入穩定不一定要加稅「搶人錢」,但可先考慮推廣污者自付、用者自付原則,「收入不一定要增加,但要增加穩定性」。
王銳強稱,港府年前推出銷售稅諮詢一役後,港府難就增加稅種取得社會共識,但建議可引入奢侈品稅等「小型銷售稅」。
延退休難節流 倡引入高質勞動力
另一方面,王尹巧儀建議,港府可考慮鼓勵退休人士重投勞動市場,以保持勞動力,維持經濟增長。事實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調查30個富裕國家地區,發現多國會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至66或以上(見表)。王銳強說,延長退休年齡或能稍為延遲勞動人口下降時間,但對控制政府支出幫助不太大,反建議引入高質素勞動力。
倘有相應人口政策 新力量:未必咁危
不過,新力量網絡副主席方志恒認為,港府回歸以來經常開支佔GDP的比率徘徊20%水平,本港經常開支較其他北歐福利國家開支佔逾40%GDP低。他認為,由於政府在經濟增長放緩時亦要維持開支,若單計增長幅度,開支增長幅度較GDP增長為快並不出奇。他認為,財政推算是基於多項假設,而政府亦正在做人口政策檢討,相信若港府有相應人口政策出台,「情况未必去到咁危」。
(系列一)
明報記者 梁卓怡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