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Touch Wood﹕百藝之師在此,誰敢班門弄斧?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09日 06:35
2014年02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馬年,先祝各讀者每天「馬上行運」,做任何事都「馬力充足」!

承接農曆新年的傳統氣氛,想和各位分享一些和木有關之餘,又帶有歷史意義的內容。


第一個要介紹的地方,雖然把主題拉遠了點,但肯定分量十足,單是「百藝之師」這個牌匾,便可知此人此地不同凡響,就讓小弟班門弄斧,介紹一下全港唯一一所供奉魯班的廟宇

和有關的故事吧!

魯班原來不姓「魯」?

在中國歷史當中,春秋戰國可說是最混亂的一個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一段歷史,單是人名地名,相信足以勾起大家中學時期被中史科嚇破膽的回憶;然而,偏偏這戰火連天的歲月,卻孕育出興盛的諸子百家學說,除了孔孟老莊墨韓荀等思想家對中國影響深遠之外,還有一名集建築、木工與發明於一身的天才不能遺漏,他就是魯班。


原來魯班並非姓魯,本姓「公輸」,「公輸般」、「公輸盤」、「公輸班」三個名字在史籍中也出現過,他是春秋末年的魯國人,後人因此稱他為魯班,其各種故事在網上可隨時找到,故不作轉載了,總而言之,因年代久遠,有關魯班的不少事迹皆由民間流傳而來,而很多木匠所用之工具,如:木鋸、木刨、直角尺和墨斗等,加上其他建造工程法則的訂立,據說都是出自魯班之手,因此無論是古代建築工程界的從業員,還是現今俗稱三行的裝修界師傅前輩,都會奉魯班為先師。


那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魯班,和香港有何關係呢?因木工行業和其他手藝行業一樣,在傳統中國社會多行師徒制,如此一代一代下來,既把手藝承傳,同時把尊師重道的精神薪火相傳。


逾千名三行師傅合資

位於西環青蓮台的魯班先師廟(簡稱魯班廟),正是由一班從中國內地南下,仍尊奉魯班的三行師傅(即木工、髹漆、泥水)於一八八四年(即晚清光緒十年)集資興建的,據廟內碑刻所載,合資的有千餘人,來自不同省會,以新會人為眾,其次有順德、開平、東莞等等,可以推想當時香港建築業應該甚為蓬勃,才能吸引各路師傅雲集,可說魯班先師廟是香港木工行業盛世的見證。


先師廟的守護者

「硬資料」說過後,介紹兩位重要人物出場,一位是黃鴻強,香港少有的文物復修專家,記性好的讀者該有印象,觸木這專欄首篇文章寫的志記鎅木廠,便介紹過強哥,經他照顧過的香港法定古蹟不勝枚舉,例如:元朗二帝書院、荃灣三棟屋、馬灣芳園書室、香港大學及最近完成的錦田鄧廣瑜公祠;另一位是芬叔,已屆九十開外,自謙無甚學識且性格火爆的他,想當年是長袖善舞的木工師傅,參與過不少本地的重要建設,而且人脈甚廣,不少人跟他搵食,最後心繫魯班廟,退休後落腳在此成為看管大使,打理廟內大小事務。


價低者得的惡性循環

「當年(一九二八年)鍾照記負責重修魯班廟的工程,用料和工夫都做得好,但日子久了始終會有不少毛病,我在幾年前再復修時,主要處理廟宇向前微傾、瓦頂漏水的問題和更換青磚,最困難是尋找和舊料相似的磚瓦,很多時就算找到,工程的預算費用通常也不夠。其實廟宇內還有很多剝落了的壁畫、破損了的灰塑、燻黑了的牌匾等需要處理,但通常這些工程都要以招標形式斬件做,價低者得的惡性競爭下,做出來的往往只是裝修而不是復修……」每次和強哥談到復修工程,總少不免聽到他以上的感慨,我們一般市民大眾,對於香港不少隨便以水泥石屎、將貨就價交差的所謂復修工程,只能在不知不覺中無奈地收了貨。


一唱一和 妙語連珠

「唉!家搵食艱難,好多時見啲人做工夫都無以前做到咁足囉,好似師傅誕咁,以前逢農曆六月十三日,都搞到好大陣仗,儀式同規模家吓都縮減咗啦!」年事已高的芬叔,一副壯實的身體看來比真實年齡後生,談到昔日首次坐飛機到外地工作時被老闆取笑的往事,仍然中氣十足,加上順口的粗言倍添霸氣。看着二人一唱一和的,說起往昔進行各種工程時的迭事,對各路工程界前輩和後進的品評,流露出兩人惺惺相惜的情誼。「大家都係食魯班飯,做工程最緊要工夫做足,我對呢間廟特別有感情,就算唔收錢做,我都唔想比外行人做衰,你睇對門神,一來畫錯咗,根本都唔係秦叔寶同尉遲恭,二來太卡通,同間廟唔夾。」強哥看着廟內的一切,除了如數家珍、琅琅上口的各種資料外,眼神流露的更是一種對前人和傳統工藝的崇敬。


後記

技藝精神能復修嗎?

和強哥相約在年卅早上訪談,第一次前往魯班先師廟,由石山街那邊拾級而上,從繁盛的街道一下子轉變為清幽的一隅,陽光從廟宇的背後灑落,加上香火帶來的裊裊輕煙,大樹下生氣盎然的小動物,背山面海,因應山勢而別於傳統地坐東南向西北,統統加起來形成了一種使人心曠神怡的格局,傳統老行當之所以迷人,往往不只是精雕細琢的工藝,而是背後的一種精神;坐在電腦熒幕前翻查資料時,看到不少昔日的報道,總是以花費了多少錢復修作為標題,箇中的工夫和承傳則鮮有提及,看來舊東西的破損皮殼總能找到復修之法,但其精神和價值觀,不知是否能繼續代代相傳?

魯班先師廟地址

香港西環堅尼地城卑路乍街李寶龍路青蓮台十五號

*部分資料分別參考自:維基百科、廣悅堂網站及小冊子、香港古蹟古物辦事處

因古廟業權曾多次易手,最終於一九二一年由廣悅堂廟宇管理公司接管,有關魯班先師廟的詳細資料可參考廣悅堂網站:www.lopan-kyt.com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文、圖 天仁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