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郵輪因為事故未能完成越南著名景點下龍灣的行程,部分旅客隨船返港後,不滿相關安排,拒絕離船上岸,要求旅行社賠償。旅客與旅行社的糾紛時有發生,不過,這次「佔領郵輪」風波是本港首次,從已知情况看來,導致事態惡化,旅行社與部分旅客都有責任;在本港積極開拓郵輪旅遊,爭取發展成為郵輪母港之際,事件對本港的形象已經產生負面影響,政府應該與旅遊業界研議,因應郵輪旅遊的特殊境况,完善合約、保險等規定,兼顧各方利益,避免重蹈覆轍。
即使維權有理
手段也須文明
今次事件,主要是不少旅客為了一遊下龍灣而參團,他們盛興而來,心儀景點卻可望而不可即,失望之情完全可以理解;另外,部分旅客對下龍灣是否有沉船事故,使郵輪未能靠泊旅客登岸,一直表示懷疑,因為他們雖然得到郵輪書面通知,但是透過網絡搜索,卻未能證實下龍灣曾經發生沉船事故。旅客的懷疑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本港傳媒訪問當地一些酒店和旅遊業者,都說未聽過有船隻沉沒,他們的出船等業務正常,云云,就算連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就沉船導致郵輪未能完成行程,對相關文件的真確性也有疑問。
基於郵輪所屬船公司,已經聲明不排除追究曾經佔領郵輪人士的法律責任,所以,郵輪未能完成下龍灣行程的原因,有必要搞清楚。按常理而言,郵輪已經到了下龍灣,看不到有任何動機阻撓旅客上岸,因為這樣郵輪會有經濟損失,包括未能收取每名旅客約340元登岸費,還要每個房間賠償55美元的船上消費開支;另外,下龍灣當地也沒有拒絕這批郵輪旅客之理,因為約2000人上岸,帶來的餐飲、購物等消費,應該可觀。綜合而言,今次郵輪到達下龍灣而旅客未能上岸,對任何人都無好處,不過,箇中疑點卻是激化旅客對抗情緒的主要因素,有必要釐清,還原事態真相。
旅客未能遊覽下龍灣,對事態原因有懷疑,加上他們不滿旅行社的處理,認為行程貨不對辦,要求賠償。旅客提出的訴求,以行程有3個景點,而其中一個未能完成,要求退還三分之一團費。郵輪旅遊,旅客享用船上設施,船公司和旅行社視作提供服務的一部分,旅客以景點數目平均計算團費的方法,不但有悖於郵輪旅遊的特質,即使用之於其他陸上旅行團,也不科學。
另外,部分旅客佔領郵輪期間,旅遊業議會負責人、相關旅行社高層負責人,都登船與旅客商討,旅客繼續佔領,是企圖以阻撓下一批旅客的行程為籌碼,迫使船公司及旅行社屈服,不過,下一批旅客是無辜的,他們的權益因為「郵輪被佔領」而受損;對照之下,佔領郵輪旅客的行徑,被認為不文明。其實,旅議會與旅行社高層與旅客商討,事態已經進入磋商解決程序,此際旅客若離船,移師岸上與相關人等繼續商討,不耽誤下一批旅客的行程,這樣才顯得有理有節;現在坊間輿論對佔領郵輪的旅客,視作「旅霸」,有曾在郵輪上、但未參與佔領的團友在電台時事節目,對於抗爭的做法覺得「羞恥」。這些感受,表達了不少香港市民的心境。
完善相關機制運作
提升郵輪旅遊質素
這次事件,就事態情况,旅客有理由不滿,應該索賠,但是他們採取的手法,無度失格,損害了香港的形象,事實上,內地不少網民對香港旅客也做「旅霸」,都嘖嘖稱奇;另外,佔領郵輪與一位建制陣營的立法會議員有密切關係,也使人有角色錯配之感。總之,就旅客層面,郵輪風波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教育,讓公衆認識到爭取權益,做法文明理性才會得到同情和支持,否則只會起到反效果。
至於事件中的旅行社,雖然由幕後大老闆以派利市方式變相補償,化解了一場爭拗,不過,檢視整件事,旅行社是否善盡職責,值得商榷。例如,據部分旅客的說法,旅行社職員在組團時,對郵輪上有什麼活動等資訊,都一問三不知,下龍灣事故之後,有旅客更說找不到領隊了解情况;另外,郵輪上約2000名旅客,一半以上同屬美麗華旅遊團友,據有長期類似工作經驗的人士在電台時事節目表示,這樣一大批旅客,所屬旅行社應該派遣一兩名高層職員同船,以隨時與郵輪方面溝通,應對和解決旅客和突發問題。今次事件,據知美麗華旅遊並沒有這樣的安排。
郵輪旅遊,是本港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因為郵輪旅客大多數消費能力較高,另外,隨着啟德郵輪碼頭啟用,當局致力爭取更多郵輪把香港作為母港,以收割最大經濟效益。但是郵輪風波已經損害了香港的形象,往後,市民固然要對郵輪旅遊有更多認識和了解,以恰如其分地使用服務和維護權益;政府與業界則應亡羊補牢,盡快完善相關機制運作,例如合約和保險等,在公平原則下處理船公司、業界與旅客的關係,使郵輪旅遊成為市民和旅客嚮往的休閒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即使維權有理
手段也須文明
今次事件,主要是不少旅客為了一遊下龍灣而參團,他們盛興而來,心儀景點卻可望而不可即,失望之情完全可以理解;另外,部分旅客對下龍灣是否有沉船事故,使郵輪未能靠泊旅客登岸,一直表示懷疑,因為他們雖然得到郵輪書面通知,但是透過網絡搜索,卻未能證實下龍灣曾經發生沉船事故。旅客的懷疑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本港傳媒訪問當地一些酒店和旅遊業者,都說未聽過有船隻沉沒,他們的出船等業務正常,云云,就算連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就沉船導致郵輪未能完成行程,對相關文件的真確性也有疑問。
基於郵輪所屬船公司,已經聲明不排除追究曾經佔領郵輪人士的法律責任,所以,郵輪未能完成下龍灣行程的原因,有必要搞清楚。按常理而言,郵輪已經到了下龍灣,看不到有任何動機阻撓旅客上岸,因為這樣郵輪會有經濟損失,包括未能收取每名旅客約340元登岸費,還要每個房間賠償55美元的船上消費開支;另外,下龍灣當地也沒有拒絕這批郵輪旅客之理,因為約2000人上岸,帶來的餐飲、購物等消費,應該可觀。綜合而言,今次郵輪到達下龍灣而旅客未能上岸,對任何人都無好處,不過,箇中疑點卻是激化旅客對抗情緒的主要因素,有必要釐清,還原事態真相。
旅客未能遊覽下龍灣,對事態原因有懷疑,加上他們不滿旅行社的處理,認為行程貨不對辦,要求賠償。旅客提出的訴求,以行程有3個景點,而其中一個未能完成,要求退還三分之一團費。郵輪旅遊,旅客享用船上設施,船公司和旅行社視作提供服務的一部分,旅客以景點數目平均計算團費的方法,不但有悖於郵輪旅遊的特質,即使用之於其他陸上旅行團,也不科學。
另外,部分旅客佔領郵輪期間,旅遊業議會負責人、相關旅行社高層負責人,都登船與旅客商討,旅客繼續佔領,是企圖以阻撓下一批旅客的行程為籌碼,迫使船公司及旅行社屈服,不過,下一批旅客是無辜的,他們的權益因為「郵輪被佔領」而受損;對照之下,佔領郵輪旅客的行徑,被認為不文明。其實,旅議會與旅行社高層與旅客商討,事態已經進入磋商解決程序,此際旅客若離船,移師岸上與相關人等繼續商討,不耽誤下一批旅客的行程,這樣才顯得有理有節;現在坊間輿論對佔領郵輪的旅客,視作「旅霸」,有曾在郵輪上、但未參與佔領的團友在電台時事節目,對於抗爭的做法覺得「羞恥」。這些感受,表達了不少香港市民的心境。
完善相關機制運作
提升郵輪旅遊質素
這次事件,就事態情况,旅客有理由不滿,應該索賠,但是他們採取的手法,無度失格,損害了香港的形象,事實上,內地不少網民對香港旅客也做「旅霸」,都嘖嘖稱奇;另外,佔領郵輪與一位建制陣營的立法會議員有密切關係,也使人有角色錯配之感。總之,就旅客層面,郵輪風波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教育,讓公衆認識到爭取權益,做法文明理性才會得到同情和支持,否則只會起到反效果。
至於事件中的旅行社,雖然由幕後大老闆以派利市方式變相補償,化解了一場爭拗,不過,檢視整件事,旅行社是否善盡職責,值得商榷。例如,據部分旅客的說法,旅行社職員在組團時,對郵輪上有什麼活動等資訊,都一問三不知,下龍灣事故之後,有旅客更說找不到領隊了解情况;另外,郵輪上約2000名旅客,一半以上同屬美麗華旅遊團友,據有長期類似工作經驗的人士在電台時事節目表示,這樣一大批旅客,所屬旅行社應該派遣一兩名高層職員同船,以隨時與郵輪方面溝通,應對和解決旅客和突發問題。今次事件,據知美麗華旅遊並沒有這樣的安排。
郵輪旅遊,是本港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因為郵輪旅客大多數消費能力較高,另外,隨着啟德郵輪碼頭啟用,當局致力爭取更多郵輪把香港作為母港,以收割最大經濟效益。但是郵輪風波已經損害了香港的形象,往後,市民固然要對郵輪旅遊有更多認識和了解,以恰如其分地使用服務和維護權益;政府與業界則應亡羊補牢,盡快完善相關機制運作,例如合約和保險等,在公平原則下處理船公司、業界與旅客的關係,使郵輪旅遊成為市民和旅客嚮往的休閒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