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住物業不宜納退休儲備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07日 06:35
2014年0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讀者廖先生今年61歲,已婚,育有一子(已婚,財政獨立),打算近月退休,附表為其資產現况。保障方面,廖先生有一份已毋須供款的人壽保險,保障額為10萬美元,亦購買了住院保險(三等房),每月供款500多元。近日,有保險公司建議廖先生購買年金產品、危疾保險及提升住院保險保障,是次提出以下3個問題詢問筆者意見。


90歲為限 需980萬儲備

問一:希望每月約有2萬元(現時價值) 的退休生活費,以現時資產狀况是否足夠。


答:假設通脹為每年5%,而退休後的投資回報為每年3%,以廖先生多次提及以90歲為期限,他現時需大約980萬元的退休儲備。以他現在的資產及租金收入,理應是沒有問題的。但有幾點可以留意:


1. 由於其中一個物業為自住,所以不應納入計算退休儲備的資產。


2. 廖先生並無詳細交代兩個物業的狀况,如樓齡、管理費等。如果物業是數十年的舊樓甚至是唐樓,突如其來的維修開支動輒數十萬元,將大大損耗退休儲備。另外,管理費、差餉、物業稅等亦削減實質租金收入。


3. 以上的假設通脹率、回報率或預期壽命如有少許改變,如實質通脹為6%,比預期多1%,退休儲備便需要增加超過100萬元。由於實際情况時有所變,筆者建議廖先生找專業顧問作定期檢討方為上策。


問二:按現時財務安排,是否需要購買年金和危疾保險?

答:廖先生來信時並沒有特別註明自己及太太的健康狀况,以及太太是否已購買醫療保險、危疾保險等保障。要知道年紀愈大,患病機會愈高,醫療開支愈見龐大。以心臟搭橋手術為例,私家醫院動輒收費30至50萬元。如不幸患上癌症,治療及保健開支隨時可高達過百萬元。因此,廖先生有必要盡早購買危疾保障,此外,廖先生現有的住院保障只是三等房的計劃,賠償額有限,如果現金流充足,又沒有太多負擔,可考慮提升醫療保障,讓退休後最大的健康開支風險減至最低,並將自己可能患病而損耗退休儲蓄的風險轉移。


醫療危疾保 應着眼保障額

現時市面有一些針對中產人士的「高端醫療保障」,由住院及手術保障,以至電療、化療及洗腎等實際支出,都會作出全數賠償,終身保障額可達4000萬港元。另外,醫療及危疾保險亦應着眼保障額及風險轉移成效,而非儲蓄效果。


至於年金方面,據廖先生提供的資料,有關年金計劃的淨回報率(IRR)為每年5%,此為扣除所有保險成本及費用後的回報率。以坊間一些計劃收取平均每年1%費用為例,即該計劃要每年派發6厘利息,才有5%淨回報。而年金最重要的是保證回報率,就讓年金保險派長糧,應付退休的開支,故筆者建議廖生宜先找兩三個不同的年金計劃比較再行決定。


信託基金處理遺產 成本較高

問三:就遺產安排,應否成立信託基金或訂立遺囑?

答:在香港,任何人士死亡而生前沒訂立遺囑,其遺產便會被凍結,並按《無遺囑者遺產條例》處置遺產,那便很可能未能按照逝者生前的意願去分配其財產。訂立遺囑好處是容易設立,且費用便宜,一筆過數千元已可,但遺產承辦需時,且易有爭產風波及隱密性低。至於信託基金,遺產不受凍結,財富可由受託人按逝者意願持續分配、幾代傳承,而成立人在世時設立全權代管信託,更可保護資產免受債權人追討;惟缺點是較為昂貴,除成立費外,每年管理費少則也要數萬元。


由於篇幅所限,未能就廖先生所有提問逐點詳細說清,筆者建議廖生應盡快找一位專業、全面的認可財務策劃師,替其財務狀况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及建議。


梁惜君

康宏理財服務有限公司助理聯席董事

■理財信箱 歡迎來信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來函:寄香港柴灣嘉業街18 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 3964

電郵:chlung@mingpao.com

◆來信請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及可承受投資風險。


[梁惜君 理財信箱]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