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春時節,且祥和一點,暫停針砭時政,說些溫馨一點的話題。
之前連續寫了兩篇有關曼德拉的嚴肅政治評論,介紹了他的自傳以及一本有關其領導風格的書,今天,適逢有關其生平的電影《曼德拉——自由之路》(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在香港上映,且轉轉調子,介紹另一本有關其飲食故事和生平的書。
記錄了時代變遷軌迹的飲食書
飲食作家不一定要教大家如何「食得招積,吃得超值」,他也可以透過食物和文字,來反映一個年代的變遷和軌迹,今次介紹Anna Trapido 所著的《Hunger for Freedom: the Story of Food in the Life of Nelson Mandela》),便是其中一本表表者。
對於曼德拉這樣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人權鬥士、政壇風雲人物,一生為了民主人權、社會不公、種族隔離而抗爭不懈,不替他這些崢嶸歲月著書立說,反而關心他究竟吃些什麼,難免給人印象有點「諸事八卦」,但正如作者所說:「世上已有很多寫得很好的曼德拉傳記,但它們差不多全部由男性所寫,而且都是直截了當的政治傳記,它們忽略了個人及感性的一面。」她又說:「透過看看人們吃些什麼和如何烹調,將展示到一個地方的社會、經濟和情感真象,因此,何不看看那些改寫世界歷史的飲食點滴﹖」
抗爭從餐桌開始
曼德拉的政治和抗爭,是從餐桌開始的。話說,長大後,他從鄉郊走到城市生活,並考入大學Fort Hare University。1939年,該校的辯論隊到另一間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s作賽,就是這次難得見見世面的機會,讓曼德拉及其同學知道,他們母校飯堂裏的食物原來是多麼的難吃﹗為何一間白人大學的學生可以吃得那麼好,而他們這間黑人大學的學生卻要吃得這麼差﹖他就以此為政綱,打出爭取改善學生伙食這張牌,成功當選學生代表,後來更發動了一場杯葛運動,但也為此被驅逐出校(19-20頁)。
後來,因緣際遇,1941年,曼德拉進入一間律師行工作,生活得以改善,更在那裏勤工儉學,取得法律學位。但也是在這裏,發生了一場「茶杯風波」,讓他再次體驗種族隔離的不公。話說上班第一天,他和另一位黑人同事被公司秘書告知,為他們買了新的茶杯,請他們以後拿這些新茶杯喝茶,其實言下之意,就是他們兩個黑人不要與公司裏的白人同事共用茶杯,這無疑是一種另類的種族隔離,他的黑人同伴忍不住發作,但曼德拉卻選擇忍氣吞聲,說自己並不口渴,息事寧人。往後,曼德拉上班時便帶了自己的茶杯來喝茶,以此了事(24-25頁)。
種族隔離下的飲食故事
但也是在這裏,曼德拉認識了他的第一位白人朋友,並也在吃飯時用獨特的方式建立了友誼。話說,這位白人朋友叫Nat Bregman,午餐時他愛帶麵包,在辦公室簡單解決。有一次他叫曼德拉抓着麵包的一端,跟他往兩邊扯,麵包應聲分作兩半,之後兩人便分享了麵包。這位白人朋友用這個獨突的方式來表達他對種族歧視的反感和抵制,當他們邊嚼着麵包時,Nat說:「我們剛剛所做的,實踐了共產黨人分享彼此所有的哲學和理想。」(26頁)
步入盛年的曼德拉,與拍檔如Oliver Tambo等,以他們的法律專業和知識,來幫助那些受欺壓的人,捍衛其權益,並為此終日四出奔波,風塵僕僕,食無定所,再加上當時南非很少餐廳會向黑人開放,所以,他們另一個拍檔、白人George Bizos回憶說,他們往往會光顧外賣,以報紙盛着的炸魚薯條作為午餐,並屈身在他們的私家車內開餐,因為,在當時種族隔離的南非,他們連在公園的長櫈上一起吃三明治也是不容許的(64-68頁)。為何當時打包外賣的是炸魚薯條,而不是我們今天吃慣的漢堡包﹖大家要記得南非是英國的前殖民地,英國的飲食習慣,定有植根於當地。
人生路上的咖喱雞
有趣的是,曼德拉的一生似乎都和咖喱雞結下不解之緣,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高潮和低潮,都在餐桌上出現了咖喱雞。首先,他首次約會其第二任太太Winnie,便是吃咖喱雞,雖然Winnie對這種異國食物並不欣賞,吃得叫苦連天,甚至涕淚交橫,但曼德拉卻竟然即場求婚,讓她啼笑皆非。
1956年,曼德拉和他很多爭取結束南非種族隔離的戰友同時被捕,並被控以叛國罪,展開漫長的審訊,曼德拉開始踏入人生中最灰暗的歲月,在這時,少數讓人告慰的事物,其中之一,就是戰友們的太太,抖擻精神,一起合作,為他們這些官非纏身的人,烹調伙食,好讓他們能夠苦中作樂,得到一點鼓勵和安慰。其中一位烹飪之星,就是Thayanayagee Pillay,她的廚藝特別出色,而且性格堅強,就算這段審訊期間,丈夫不幸逝世,她也只是休息了3天,便收拾心情,恢復為大家烹飪。那時,早餐通常是三明治,咖啡或茶,午餐就是愛心熱鍋,而Thayanayagee的拿手好菜,正正就是咖喱雞﹗
後來曼德拉被判有罪,從1962年起,被囚於羅本島(Robben Island),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牢獄生涯。這裏的伙食,又再次帶出黑人遭到歧視的問題。
獄中的伙食
雖然因為種族隔離,白人是不會囚在羅本島的監獄裏,但卻不代表種族歧視在這裏並不存在。例如,黑人吃的是F餐單,當中沒有麵包可吃,早餐只有一碗粟米粥,一茶匙糖,以及一杯沒有奶的咖啡,但其他有色人種(如印度人)吃的卻是D餐單,當中可以有兩茶匙糖。到了晚餐,黑人吃的F餐單仍是粟米粥,再加上一碗淡如開水的清湯,但其他有色人種吃的D餐單,卻可以吃上麵包和植物牛油。一個星期有4天,F餐單可以吃到60克的肉,但D餐單卻是110克。種族歧視和隔離,就是這樣在監獄裏的飲食上,一樣陰霾不散。當黑人為此投訴時,卻被獄監奚落,說你們在獄中已經吃得好過家裏,還有什麼好投訴﹗(97-98頁)
更何况,前述只是名義上的菜單,現實情况往往要較此糟糕得多,不單食物因貪污舞弊而被扣減,而且質素極為惡劣。為了接濟曼德拉,照顧他的健康,他的戰友兼代表律師Dullah Omar其太太Farida,便常常託丈夫在探監時偷偷帶去食物,雖然這些「走私」最初統統失敗,但終於有一次成功突破封鎖,那是1979年,曼德拉感動的說,這是他15年來見到的第一根香蕉(105頁)﹗到了後來,1980年代,曼德拉被轉至Pollsmor囚禁,監視漸告鬆懈,Dullah甚至偷運太太Farida所做的餡角(samoosas)、薄餅(rotis),甚至拿手好菜咖喱雞進入獄中,接濟曼德拉及其他獄中戰友(141頁)。你沒有看錯,是咖喱雞。
人生的高、低潮都與咖喱雞結緣
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終於獲釋,南非大主教杜圖,立即請他到家中作客慶祝,但因為事出有點突然,主教的助手Lavinia Crawford-Browne在想,應該在這歷史一刻,為這位民族英雄煮些什麼菜呢﹖她完全沒有概念曼德拉喜歡吃些什麼不喜歡吃些什麼,而主教家中的傭人Lillian Ngoboza亦不知所措,指望她作出決定,結果,她認為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煮雞(筆者按:畢竟把雞視為飲食禁忌的人比較少),况且,可能會有大量賓客湧至,又碰上那已經是星期日的黃昏,絕大多數店舖已經關門,雪藏雞塊是最容易在7-Eleven大批買到的食材。Lillian在這萬眾歡騰的一刻被委以重責,她要煮出一些好吃的菜式,不讓大家失望,結果,她決定做咖喱雞,因為那是杜圖夫人喜愛的菜式,並親自教過她如何烹調,而她一直把夫人視作母親,在這亂成一團的一刻,她認為煮咖喱雞會讓自己感覺到夫人就在身邊,與她並肩作戰,並安撫她那如鹿撞的心情。結果,晚餐就是咖喱雞、酸奶和酸辣醬伴青菜沙律,以及飯,甜品是杜圖大主教最喜歡的蘭姆酒葡萄乾雪糕(rum and raisin ice-cream)(165-166頁)。看,陰差陽錯,又一次是咖喱雞﹗
就是這樣,曼德拉的一生似乎都和咖喱雞結下不解之緣,高潮和低潮,都在餐桌上出現了咖喱雞,成了一段美談。
最後,在這裏順帶向讀者誠意推介剛上映的《曼德拉——自由之路》一片,它比較完整和忠於史實地介紹了曼德拉的一生,更通過這位偉人的生平,教曉了我們什麼是勇氣、堅毅、愛和包容。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