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高等教育是昂貴的,而父母希望子女升大學的期望亦愈來愈高,各國政府無法承擔這些開支,所以英國大學學費數倍上升,美國州立大學也可能只獲政府資助10%以下(而香港可達約70%)。
應先滿足學生升讀專上願望
世界各地並無一套客觀標準,作為升讀大學的最低要求,縱觀其他地區如台灣、韓國甚至國內主要城市,他們的升專上比率都比香港為高。為了讓更多香港學生升讀現在的副學士及日後的私立大學學位,我們應考慮降低升專上教育的最低要求。
有論者認為,能力「過低」者不應升專上,但什麼才算「過低」 ?為什麼能力相若的學生,若生於韓國、台灣甚至一些內地城市,可能升讀大專?所以香港的發展大方向,應該是降低升讀大專的要求。當然大部分這類學生,很可能升讀各種職業導向的專上課程。
在仍要加快滿足學生升讀專上的願望下,香港一些人士及團體認為,公開試中,所有符合升讀大學最低要求的考生,政府都應該全額資助他們升讀大學。這訴求出於好意,但效果適得其反。
逼政府全額資助合格者 並非上策
這是因為對符合升大學最低要求的學生,政府在難以提供更多全額資助下,極可能不敢輕易降低升大學的要求(現在是文憑試中,中、英文三級,數學、通識及其他選修科二級);結果成績稍遜學生,就算能自費或願意申請政府貸款,也無法在香港升學。這樣既不能滿足學生升學的願望,也無助香港邁向知識型社會的發展。
香港政府現在已承擔自資課程的頗多開支,包括免費劃地、提供舊校舍、建校貸款等,但強迫政府全額資助符合升讀大學最低要求者,對家長及社會整體來說,不一定是好的策略。
在此不得不提,雖然知識型社會需要大量專上畢業生,但當絕大部分香港學生都可以升讀專上課程時,專上畢業不可能再是高薪厚職的保證,與三四十年前只有2%、3%的人能升大學不可同日而語。升大學率高的美國、韓國、台灣等地大學畢業生要做各種非技術或勞動性工作的情况極為普遍。香港家長應明白及接受這現實,且更樂意讓子女修讀各種職業導向的專上課程。
增加專上資助 首要應該是高年級
施政報告提出增加1000個大學三、四年級的資助學位,亦有意見認為應改為由大學或副學士一年級開始資助。
在政府同等投資下,我們應該資助5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學費,還是1000名大三至大四學生的學費呢?政府現採用後者方法,應更為可取。
首先,這樣是提供第二次機會,減低文憑試一試定生死(過關即獲4年資助)的壓力,學生只要大一、大二成績較佳,便能受資助升讀大三、大四。其次,為爭取大三、大四的政府資助,副學士等自資課程的學生的求學態度將會更為認真,課程質素也能上升;所有學生都能獲益,令資助發揮槓桿作用。美國加州很多社區學院學生,在副學士求學認真,動力也源於希望升讀較佳的大三、大四課程。當然最終香港也可以將一些高年級資助學位放在私立大學。
政府先處理所有幼稚園學生訴求合理可取
正當檢討幼稚園教育的工作還未完成,政府已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來年及後年增加學券資助額每年2500元(即共5000元)。
社會上有建議說,應同時或先處理全日制資助的問題,讓就讀全日制的學生可以接受更多甚至雙倍的學券。
不考慮財政,從教育角度來看,幼稚園3至6歲小童每天應上多少小時的課?一些國家的幼稚園課,每天只有約3小時,香港政府是否應鼓勵幼童與中、小學生的上課時間相同?
若我們希望釋放在家照顧小孩家長的勞動力,那麼給予全日津貼時應否依家庭收入作資助?對這類全日制的幼稚園,下午會否變成託管服務?那麼下午的活動應由誰人照顧?是否須全部為正規的幼稚園老師?人手如何具體安排等?
由此可見,全日資助是一個極複雜的議題,且非清貧及半日制學童不一定受惠。所以政府先增加所有學生的學券面額,是更為可取措施。
在施政報告建議的短期措施下,幼稚園可以提高學費,不單能應付通脹,也可紓緩支付教師薪金及租金的壓力,但家長因為政府加大學券,且提高對幼稚園半日制及全日制學費的上限,所以家長並無因學費增加而支出更多。所以現在建議的措施是對業界及家長的實質幫助。我們相信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會繼續就有關事宜深入討論,以便向政府提出適切的建議。
提供午餐 有助解決清貧學童教育問題
政府宣布為清貧學童提供免費午餐,這看似與教育無直接關係。其實頗多協助清貧學童學習的研究發現,清貧學童因為欠缺有營養的早午餐,上課學習效率低、精神不集中。所以很多國家都提供免費早午餐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且發覺成本效益甚高,較提供各種課後輔導、購置額外讀物或其他教學支援等計劃更見成效。富如美國,一些城市甚至在周五額外提供食物,讓清貧學生可帶回家周末享用。
有兩點我們也可以繼續思考的:(一)如何推動及安排,令學校可提供早餐;(二)如何讓所有家長,不分貧富,更注重及促使小孩子上課前進食營養豐富的早餐。
綜觀來說,上述及其地教育資助項目,頗多是考慮了優次、減少爭論、且能彰顯最大成效的措施。
作者是中文大學 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應先滿足學生升讀專上願望
世界各地並無一套客觀標準,作為升讀大學的最低要求,縱觀其他地區如台灣、韓國甚至國內主要城市,他們的升專上比率都比香港為高。為了讓更多香港學生升讀現在的副學士及日後的私立大學學位,我們應考慮降低升專上教育的最低要求。
有論者認為,能力「過低」者不應升專上,但什麼才算「過低」 ?為什麼能力相若的學生,若生於韓國、台灣甚至一些內地城市,可能升讀大專?所以香港的發展大方向,應該是降低升讀大專的要求。當然大部分這類學生,很可能升讀各種職業導向的專上課程。
在仍要加快滿足學生升讀專上的願望下,香港一些人士及團體認為,公開試中,所有符合升讀大學最低要求的考生,政府都應該全額資助他們升讀大學。這訴求出於好意,但效果適得其反。
逼政府全額資助合格者 並非上策
這是因為對符合升大學最低要求的學生,政府在難以提供更多全額資助下,極可能不敢輕易降低升大學的要求(現在是文憑試中,中、英文三級,數學、通識及其他選修科二級);結果成績稍遜學生,就算能自費或願意申請政府貸款,也無法在香港升學。這樣既不能滿足學生升學的願望,也無助香港邁向知識型社會的發展。
香港政府現在已承擔自資課程的頗多開支,包括免費劃地、提供舊校舍、建校貸款等,但強迫政府全額資助符合升讀大學最低要求者,對家長及社會整體來說,不一定是好的策略。
在此不得不提,雖然知識型社會需要大量專上畢業生,但當絕大部分香港學生都可以升讀專上課程時,專上畢業不可能再是高薪厚職的保證,與三四十年前只有2%、3%的人能升大學不可同日而語。升大學率高的美國、韓國、台灣等地大學畢業生要做各種非技術或勞動性工作的情况極為普遍。香港家長應明白及接受這現實,且更樂意讓子女修讀各種職業導向的專上課程。
增加專上資助 首要應該是高年級
施政報告提出增加1000個大學三、四年級的資助學位,亦有意見認為應改為由大學或副學士一年級開始資助。
在政府同等投資下,我們應該資助5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學費,還是1000名大三至大四學生的學費呢?政府現採用後者方法,應更為可取。
首先,這樣是提供第二次機會,減低文憑試一試定生死(過關即獲4年資助)的壓力,學生只要大一、大二成績較佳,便能受資助升讀大三、大四。其次,為爭取大三、大四的政府資助,副學士等自資課程的學生的求學態度將會更為認真,課程質素也能上升;所有學生都能獲益,令資助發揮槓桿作用。美國加州很多社區學院學生,在副學士求學認真,動力也源於希望升讀較佳的大三、大四課程。當然最終香港也可以將一些高年級資助學位放在私立大學。
政府先處理所有幼稚園學生訴求合理可取
正當檢討幼稚園教育的工作還未完成,政府已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來年及後年增加學券資助額每年2500元(即共5000元)。
社會上有建議說,應同時或先處理全日制資助的問題,讓就讀全日制的學生可以接受更多甚至雙倍的學券。
不考慮財政,從教育角度來看,幼稚園3至6歲小童每天應上多少小時的課?一些國家的幼稚園課,每天只有約3小時,香港政府是否應鼓勵幼童與中、小學生的上課時間相同?
若我們希望釋放在家照顧小孩家長的勞動力,那麼給予全日津貼時應否依家庭收入作資助?對這類全日制的幼稚園,下午會否變成託管服務?那麼下午的活動應由誰人照顧?是否須全部為正規的幼稚園老師?人手如何具體安排等?
由此可見,全日資助是一個極複雜的議題,且非清貧及半日制學童不一定受惠。所以政府先增加所有學生的學券面額,是更為可取措施。
在施政報告建議的短期措施下,幼稚園可以提高學費,不單能應付通脹,也可紓緩支付教師薪金及租金的壓力,但家長因為政府加大學券,且提高對幼稚園半日制及全日制學費的上限,所以家長並無因學費增加而支出更多。所以現在建議的措施是對業界及家長的實質幫助。我們相信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會繼續就有關事宜深入討論,以便向政府提出適切的建議。
提供午餐 有助解決清貧學童教育問題
政府宣布為清貧學童提供免費午餐,這看似與教育無直接關係。其實頗多協助清貧學童學習的研究發現,清貧學童因為欠缺有營養的早午餐,上課學習效率低、精神不集中。所以很多國家都提供免費早午餐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且發覺成本效益甚高,較提供各種課後輔導、購置額外讀物或其他教學支援等計劃更見成效。富如美國,一些城市甚至在周五額外提供食物,讓清貧學生可帶回家周末享用。
有兩點我們也可以繼續思考的:(一)如何推動及安排,令學校可提供早餐;(二)如何讓所有家長,不分貧富,更注重及促使小孩子上課前進食營養豐富的早餐。
綜觀來說,上述及其地教育資助項目,頗多是考慮了優次、減少爭論、且能彰顯最大成效的措施。
作者是中文大學 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