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污水廠試藻類淨污長青網文章

2014年0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2月04日 21:35
2014年02月04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研究紅潮逾30年的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透露,渠務署已同意撥出石湖墟污水廠部分土地,試驗以本地品種藻類處理污水。何建宗表示,藻類可以「吃掉」污水中的營養物「氮」和「磷」,較現時以細菌處理污水更具效益,可令2級污水處理廠升至最高3級,進一步改善維港水質。另外,藻類可除去污水中的淤泥,令到需要焚化的淤泥量大大減少。渠務署對試驗計劃表示支持。


何建宗接受訪問時表示,紅潮對生態來說是災難,魚類大量死亡,海水缺氧,但形成紅潮的藻類極具開發潛力,除了是未來的能源,亦可淨化污水、吸收二氧化碳,部分藻類更可製成食品,例如螺旋藻。


本地藻類試驗成功機會大

藻類品種繁多,並非所有藻類都適合應用。何建宗指出,外國如歐美國家的天然河流資源豐富,普遍開發淡水藻類,但本港以海水冲廁,需要自行開發技術,應用於本港污水處理。何建宗於過去30年,在本地收集逾百種藻類,分析每種特性,認為現時已是適當時機試驗,又指本地藻類並非外來入侵物種, 試驗成功機會較大。


本港污水廠分1至3級,第3級為最高水平的污水處理程序。目前2級污水廠有38間,佔整體污水廠數目逾半,處理過程將氧氣注入污水池,促進水中自行培植的微生物,分解污水裏的有機污染物。何建宗說,藻類可以取代細菌,不單可分解污染物,更可「吃掉」污水中的營養物氮和磷,淨化效果有如第3級污水廠(全港只有一間3級污水廠,位於昂坪)。研究團隊曾向創新科技基金申請撥款1000萬元試驗但被拒,稍後會再申請,如獲批准便會與渠務署合作,於石湖墟污水廠展開試驗。


申創新基金被拒 將再申請

何建宗說,藻類用途廣泛,外國研究提煉藻類的「油分」成為生物燃油,以取代化石燃料如汽油和柴油,他的團隊亦發現,本港百多種藻類中,有多種「含油量」逾30%,可製成生物燃油。不過,他指藻類生產成本現時仍高於傳統燃油,研究團隊位於深圳大亞灣的培殖場,每公噸生物燃油成本高達1.7萬人民幣(約2.2萬港元),較1公噸生化柴油高出約1.2倍,加上生產藻類對土地需求甚大,有待進行更多研究提升成本效益,目前研究團隊正分析藻類在不同色溫燈光和溫度下分裂的速度,有望進一步提升產量。


明報記者 馬耀森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