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鄒崇銘﹕淘空香港的區域視野?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30日 06:35
2014年0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明報》分別刊登了兩篇關於中港融合的文章,分別是陳劍青〈閱讀中國的香港凝視〉(2014年1月5日)和呂大樂〈梁振英政府區域視野貧乏〉(2014年1月10日),皆甚具代表性和啟發性。


呂大樂指,梁振英近期致力參與南沙開發,及將焦點集中在香港土地不足上,乃是欠缺政策想像力,忽視了吸引人才對開發南沙的關鍵作用,由此批評梁對區域佈局的認識有限云云。明顯地,呂大樂着眼的乃是單純的經濟邏輯,旨在說明南沙的產業發展機遇和局限,以及香港參與其中的成本效益,但作者卻忽略了,整個問題的政治經濟學本質。


以上空白,陳劍青恰巧作出了重要的補充,作者通過大陸的官學政策研究,讓我們得以一窺政策真貌,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了解中港融合:大陸為了應付區域自身的後工業處境,廣東要升格為「服務業強省」,從而整個廣東都在進行「雙轉移」政策,因而所謂本地專業人士北上,並非是一個純粹機遇與自由選擇的趨勢,而是在「雙轉移」下大量中港基建、措施與配套的結果。


按此而言,則南沙開發以至中港融合,其實打從一開始已非從香港本位的需要出發,反而更多是從廣東省的整體發展着眼,在「一國兩制」下得到中央祝福的梁振英,亦不一定全然要為香港的利益服務,而可能是為廣東以至國家的戰略利益服務。「區域視野貧乏」的並非梁振英,而是欠缺想像力的香港評論家。


區域下的「被離地中產」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有能力北上參與南沙開發的,顯然並非普羅香港基層市民,而是較具競爭力的專業服務業人才。在梁振英的「區域視野」中,「青年專業人士的發展空間不應該、亦不能夠局限於香港這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3年8月2日於青年專業論壇的發言)。我們固然不能說,這就等於「逼走中產」的「大陰謀」,因為梁振英可能打從心底相信,香港年輕中產搬到南沙居住,在香港或珠三角任何城市上班,即日來回,置身大都會式(metropolitan)的城市群落,才最合乎他們的長遠利益亦未可料!


然而,筆者身邊不少年輕中產朋友,卻愈益感覺被特區施政離棄,感覺不到政府口中的家是香港,反倒不停被自己的城市「鼓勵」出走。


北上之外,移民數字也逐步回升,這早已引起關注。有能力移民海外的,顯然並非基層市民,而主角同樣是中產。其實外流與北上中產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雖然作為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已對香港本位的長遠發展日漸失去信心。而最為根本的問題,卻並非梁振英無力挽回他們的信心,而是其施政理念的重點根本志不在此!


淘空香港的區域融合?

在中港融合的宏大論述下,更為值得香港擔心的,並非呂大樂所言「南沙無法吸引更多港人安居」,剛好相反,萬一「南沙能夠吸引更多港人安居」,則未來的香港,還是否我們一直以來所理解的香港?假如梁振英經常掛在口邊的年輕中產,某天真能在南沙找到安居的樂土,這原是值得慶幸和祝福的,但問題是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不斷外移,香港的「做餅」功能自然不斷削弱,原來百花齊放和充滿活力的香港經濟,將只能不斷讓位予大財團和大企業。特別是依附在紅色資本或地產霸權的特權階級,通過投機炒賣榨取一切僅餘利潤,普羅打工階層則只能勉強掙扎求存,並藉最低工資或低收入津貼等措施小修小補。如此香港社會兩極分化勢將加劇,各種族群和政治矛盾趨於激化,「This city is dying」,也就不再是一個遙遠和未知的噩夢。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小啟﹕明天起農曆新年假期,觀點版休版,下周二(年初五)復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