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家長愛讓子女穿著輕便膠鞋上街,在家則穿拖鞋,貪膠鞋易穿及透氣。不過消費者委員會測試市面28款兒童膠鞋,發現14款塑化劑含量超出美國加州規定上限,部分超標逾400倍。動物實驗顯示,部分塑化劑及PAHs(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損害肝及腎,長期接觸更可能致癌。消委會建議政府修例,將兒童產品塑化劑含量納入規管範圍,確保鞋履安全。
海關:按化驗結果跟進
消委會將化驗結果轉交海關跟進。海關發言人表示,兒童膠鞋安全受《消費品安全條例》規管。上述塑化劑及PAHs含量未符理想的兒童鞋,海關已派員到市面巡查,並發現8款該等兒童鞋出售,已抽取樣本並交予政府化驗所測試,完成後會按結果作適當跟進。不過,《消費品安全條例》只要求產品符合一般安全規定,無設塑化劑含量上限,
港無例管鞋履塑化劑
現時本港沒有條例監管鞋履中塑化劑含量。根據美國加州規定,塑化劑含量上限是0.1%,消委會測試28款兒童膠鞋,發現4款輕便鞋、4款家居拖鞋及6款雨靴塑化劑含量超出該標準(見上圖),其中一款「羅敷LUOFU憤怒的小鳥吹氣中童拖鞋」,單一塑化劑含量最高達42.2%,超標逾422倍;另一款MYDL雨靴,單一塑化劑最高含量達43.3%,超標433倍。
另外,消委會發現27個樣本含有另一種致癌化合物PAHs。據德國自願安全標籤要求,消費品每次接觸皮膚的時間多於30秒的部分,例如鞋底等,PAHs含量上限為10ppm(百萬分之10),消委會發現3款輕便鞋及1款家居拖鞋,長時間接觸皮膚部分的PAHs含量超標。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樹源表示,目前已知的PAHs超過100種,部分屬可致癌物質,消委會抽取的28款兒童膠鞋,有3款檢出BaP(PAHs一種),含量介乎1.1至3.1ppm,高於德國要求上限1ppm。
損肝腎 長期接觸或致癌
許樹源表示,動物實驗顯示,部分塑化劑及PAHs損害肝臟及腎臟,兒童可能雙手接觸鞋面後再接觸口部或食物,間接攝入塑化劑,若皮膚塗抹了防曬劑或油溶性護膚品,亦有機會增加皮膚吸收塑化劑的可能。許建議政府修例,將兒童鞋履塑化劑及PAHs含量納入《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條例》及《消費品安全條例》規管。
《2013年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修訂)條例草案》上月通過,將兒童產品塑化劑含量納入規管範圍,但不包括兒童鞋。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表示,若兒童玩具塑化劑含量過高不可接受,邏輯上鞋履塑化劑含量亦應規管,因鞋履與兒童接觸較玩具多。他又指無論衣物或鞋履,若有科學研究證實其塑化劑含量過高對兒童健康有害,政府都應修例保護兒童。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