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全國債務審計工作結果千呼萬喚始出來,國家審計署昨日公布,今年8月進行的審計結果,截至6月底中央與地方總債務共30.2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最受市場關注的地方債務合計約17.9萬億元,接近市場普遍預計的18萬億至20萬億元下限,但比起2010年的10.7萬億元,兩年半之間增加67%,且資不抵債省市有所增加。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中央已將債務風險列入明年經濟工作要務之一,相信會很快推出處理地方債問題的措施。
據審計署公布的結果,17.9萬億元的地方債當中,10.89萬億元需要地方政府負上全部還款責任;另外約2.67萬億元是地方政府作擔保的債務;另外4.34萬億元屬於政府可能需給予一定資助的債務(表)。後兩類債務本身有債務人償還,正常情况下毋須政府承擔還款責任。
四成地方債來自融資平台
跟2010年情况接近,地方政府主要仍是利用融資平台公司借貸,四成地方債來自融資平台;而主要資金來源還是靠銀行,17.9萬億元中,有10.12萬億元便是銀行貸款。另外,按照債務期限,2018年之前各級地方政府需償還8.84萬億元有直接責任的債務。
對比起2010年的地方債報告,審計署表示,今次結果暴露了地方政府有直接還款責任的債務增長較快;部分地方資不抵債;地方過分依賴賣地收入還債及違規融資情况惡化等問題(見另文)。
花旗:料明年增地方收入減債
沈明高指出,既然月初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列監控地方債為明年重任之一,即中央已掌握其規模及風險,料明年會透過增加地方收入去緩和其還債壓力,包括開徵房地產稅等的財稅改革、由中央財政撥款減輕地方負擔、允許地方發債等。
魯政委﹕首要嚴控新債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則在報告中稱,中國的地方債增速高於GDP增速是危險信號,問題關鍵在於地方債比例高於中央債,認為應該由中央以長債去處理地方的短債,讓地方去槓桿,中央加槓桿,使債務情况更為平衡。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覺得,去年底地方直接負責債務是9.63萬億元,今年上半年是10.88萬億元,只增加1.25萬億元,可能問題不是特別嚴重,但要化解債務風險,「首務是要嚴控新債,透明融資,地方政府必須說清楚項目資金來源」。
明報記者 陳子凌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中央已將債務風險列入明年經濟工作要務之一,相信會很快推出處理地方債問題的措施。
據審計署公布的結果,17.9萬億元的地方債當中,10.89萬億元需要地方政府負上全部還款責任;另外約2.67萬億元是地方政府作擔保的債務;另外4.34萬億元屬於政府可能需給予一定資助的債務(表)。後兩類債務本身有債務人償還,正常情况下毋須政府承擔還款責任。
四成地方債來自融資平台
跟2010年情况接近,地方政府主要仍是利用融資平台公司借貸,四成地方債來自融資平台;而主要資金來源還是靠銀行,17.9萬億元中,有10.12萬億元便是銀行貸款。另外,按照債務期限,2018年之前各級地方政府需償還8.84萬億元有直接責任的債務。
對比起2010年的地方債報告,審計署表示,今次結果暴露了地方政府有直接還款責任的債務增長較快;部分地方資不抵債;地方過分依賴賣地收入還債及違規融資情况惡化等問題(見另文)。
花旗:料明年增地方收入減債
沈明高指出,既然月初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列監控地方債為明年重任之一,即中央已掌握其規模及風險,料明年會透過增加地方收入去緩和其還債壓力,包括開徵房地產稅等的財稅改革、由中央財政撥款減輕地方負擔、允許地方發債等。
魯政委﹕首要嚴控新債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則在報告中稱,中國的地方債增速高於GDP增速是危險信號,問題關鍵在於地方債比例高於中央債,認為應該由中央以長債去處理地方的短債,讓地方去槓桿,中央加槓桿,使債務情况更為平衡。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覺得,去年底地方直接負責債務是9.63萬億元,今年上半年是10.88萬億元,只增加1.25萬億元,可能問題不是特別嚴重,但要化解債務風險,「首務是要嚴控新債,透明融資,地方政府必須說清楚項目資金來源」。
明報記者 陳子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