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德國國會大選在9月22日已有結果,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大勝,連同姐妺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合共取得約42%選票,遙遙領先只取得26%選票的最大反對黨社民黨,默克爾3度連任總理,成為歐洲的一名強勢領袖。默克爾勝選後,用了接近3個月的時間籌組新一屆政府,內閣名單到了日前才正式公布,新內閣展示了大和解大團結的氣派,左傾的社民黨答應與右傾的基民盟組成左右大聯合政府,其黨魁Sigmar Gabriel當上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並且獲默克爾同意聯合政府將推動全國性的最低工資。德國的組閣經驗很值得香港特區借鏡,尤其是2017年經普選產生的特首,很需要有這種聯合各方政治力量共同施政的胸襟與技巧,這是普選能否帶來有效管治的一個關鍵因素。
梁振英應問﹕
建制派為何不團結?
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在3月25日結束後,勝出的梁振英表示,今後再沒有梁營、唐營或何營,只有香港營,反映他有意消弭選戰造成的分裂,籌組一個包括各方勢力的管治班子。到了7月1日,梁班子面世,當中包括一些原來靠近唐營的人士,也包括具有民主派背景的人士。不過,這個班子並未能真正團結到不同陣營的政治力量,加入的人只是以個人身分參與,新班子組成後與立法會內主要政黨的關係反而不及上一屆政府,施政舉步維艱,不但經常遭反對派拉布或策動特權法調查進攻,就連向來被視為建制派的政黨如自由黨或個別建制派議員也時有倒戈,以致梁振英在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公開批評建制派不團結,沒有隊型。梁特首的批評沒有錯,但他更應該進一步去問,為什麼建制派會不團結?
香港的「建制派」,其實是由幾股不同的力量組成的,包括傳統左派政黨如民建聯、工聯會,也包括代表工商界觀點的經民聯、自由黨,還有一些走中產路線的如新民黨,以及一些出身專業界別、長期擔任政府公職的傳統社會精英,以及一大批現任或前任官員等。這些不同的政治力量之所以能聚合到一起,共同為特區政府保駕護航,北京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許多人是因為「畀面阿爺」而瞓身支持特區政府。
不過,倚靠中央政府的政治影響力來團結和維繫建制派,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在重大議案可能通不過的關鍵時候,特首和主要官員視此為救命草,會不惜違背高度自治的原則,主動請中聯辦協助箍票,但這樣一來,特首本身就失去了領導建制派的威望與能力,建制派議員不尊重特首,只因畀面北京才護航,是建制派不團結的根本原因之一。
德國3個月組閣艱辛磨合
換來4年有效管治
此外,特首組閣的過程雖然也長達3個月,但與德國的組閣方式非常不同,默克爾之所以要花上近3個月的時間去組閣,是因為她要正式吸納不同的政治力量,這個吸納的過程既涉及人事的談判,例如誰當某部部長,也涉及政策的談判,包括全國性最低工資、救助歐盟國家、環保貴價能源等極富爭議的政策。經過3個月的密集式談判後,最終產生的聯合政府不單圓滿地分配了內閣席位,更達成了一個聯合政府如何共同執政的協議,這樣在未來4年任期裏,默克爾在處理執政協議涵蓋的政策事項時,會清楚知道她將獲得立法機關的穩定大多數支持,這3個月的艱辛磨合,可換來4年的有效管治。德國的經驗說明,就算是親工商界的右傾政黨,與親工會和草根的左傾政黨,通過政治磨合,也能組成有效的執政聯盟,但關鍵是必須有這個磨合的過程,必須有觀點上的交鋒和利益上的互相妥協,否則所謂執政班子和建制派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必然各自為政,怎可能有隊型?
香港特區要達成有效管治,沒有不經過政治磨合的捷徑,也不能倚靠中央政府動輒「吹雞」召集建制派護航,普選為下一屆特首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通過競選期間為一起爭取大多數民眾支持而作的理念互動與人際交流,以及勝選後就着職務分工及施政綱領所作的深度磨合,形成共同的施政願景及團結的執政聯盟,這樣才能邁向真正有效的管治。
【政改與管治系列之三•逢周一見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梁振英應問﹕
建制派為何不團結?
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在3月25日結束後,勝出的梁振英表示,今後再沒有梁營、唐營或何營,只有香港營,反映他有意消弭選戰造成的分裂,籌組一個包括各方勢力的管治班子。到了7月1日,梁班子面世,當中包括一些原來靠近唐營的人士,也包括具有民主派背景的人士。不過,這個班子並未能真正團結到不同陣營的政治力量,加入的人只是以個人身分參與,新班子組成後與立法會內主要政黨的關係反而不及上一屆政府,施政舉步維艱,不但經常遭反對派拉布或策動特權法調查進攻,就連向來被視為建制派的政黨如自由黨或個別建制派議員也時有倒戈,以致梁振英在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公開批評建制派不團結,沒有隊型。梁特首的批評沒有錯,但他更應該進一步去問,為什麼建制派會不團結?
香港的「建制派」,其實是由幾股不同的力量組成的,包括傳統左派政黨如民建聯、工聯會,也包括代表工商界觀點的經民聯、自由黨,還有一些走中產路線的如新民黨,以及一些出身專業界別、長期擔任政府公職的傳統社會精英,以及一大批現任或前任官員等。這些不同的政治力量之所以能聚合到一起,共同為特區政府保駕護航,北京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許多人是因為「畀面阿爺」而瞓身支持特區政府。
不過,倚靠中央政府的政治影響力來團結和維繫建制派,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在重大議案可能通不過的關鍵時候,特首和主要官員視此為救命草,會不惜違背高度自治的原則,主動請中聯辦協助箍票,但這樣一來,特首本身就失去了領導建制派的威望與能力,建制派議員不尊重特首,只因畀面北京才護航,是建制派不團結的根本原因之一。
德國3個月組閣艱辛磨合
換來4年有效管治
此外,特首組閣的過程雖然也長達3個月,但與德國的組閣方式非常不同,默克爾之所以要花上近3個月的時間去組閣,是因為她要正式吸納不同的政治力量,這個吸納的過程既涉及人事的談判,例如誰當某部部長,也涉及政策的談判,包括全國性最低工資、救助歐盟國家、環保貴價能源等極富爭議的政策。經過3個月的密集式談判後,最終產生的聯合政府不單圓滿地分配了內閣席位,更達成了一個聯合政府如何共同執政的協議,這樣在未來4年任期裏,默克爾在處理執政協議涵蓋的政策事項時,會清楚知道她將獲得立法機關的穩定大多數支持,這3個月的艱辛磨合,可換來4年的有效管治。德國的經驗說明,就算是親工商界的右傾政黨,與親工會和草根的左傾政黨,通過政治磨合,也能組成有效的執政聯盟,但關鍵是必須有這個磨合的過程,必須有觀點上的交鋒和利益上的互相妥協,否則所謂執政班子和建制派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必然各自為政,怎可能有隊型?
香港特區要達成有效管治,沒有不經過政治磨合的捷徑,也不能倚靠中央政府動輒「吹雞」召集建制派護航,普選為下一屆特首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通過競選期間為一起爭取大多數民眾支持而作的理念互動與人際交流,以及勝選後就着職務分工及施政綱領所作的深度磨合,形成共同的施政願景及團結的執政聯盟,這樣才能邁向真正有效的管治。
【政改與管治系列之三•逢周一見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